查古籍
(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fā)病時可以應用。經(jīng)梁.陶弘景增補,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味苦,氣溫。無毒。高岸田野,俱各叢生。種有責黃兩般,惟取青者為上。因莖堅勁,故以牡稱。鄉(xiāng)人只呼黃荊,法司常作棰杖。八月采實,向日曝干。凡入藥中,必須炒研。防風為使,單惡石膏。下肺氣,止咳逆咽喉;通胃氣,除寒熱骨節(jié)。通神見鬼,又載仙方。得柏實青葙,療頭風甚驗。葉主香港腳腫滿,濕 濕瘡;仍治霍亂轉筋,血淋血痢。
根解肌上炙熏,瀝取汁傳送,(每瀝一杯加姜汁二茶匙。)消痰沫如神。治老人中風失音昏危,療小兒發(fā)熱驚癇抽搐。氣實能食者宜服,氣虛少食者忌之。故丹溪云∶虛痰用竹瀝,實痰用荊瀝。二味俱開經(jīng)絡,行血氣要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