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醫(yī)疾病預測》 第二節(jié) 頭癥預兆的臨床預報意義

    一、頭對風證的預報意義

    高巔之上,唯風可到,風邪從上犯,說明頭部是風邪首竄的部位,故頭部癥狀為風病的最先披露。大凡風邪,無論外風或內風,頭部癥狀皆為早發(fā)先兆。如頭痛兼惡風寒為外風侵襲的報標癥,頭暈脹為肝風上竄的預兆,而頭搖則為內風的標志,因風性動搖之故。頭搖一癥,非風即火,如頭搖伴眩暈、面赤、口苦脈弦,則為風陽上擾之征;而頭搖輕微具見心煩、口渴、潮熱、盜汗,又為虛風內動之象;高年頭搖則多屬虛證。此外,腦鳴如風聲,輕微者多為腦髓空虛之象,如《靈樞·海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而頭響如雷則稱“雷頭風”,為火郁之兆。其它,頑固性頭響伴恐布感的,還為一些精神病發(fā)作前的預兆。

    二、頭對陽氣盛衰的預報意義

    “頭為諸陽之會”,諸陰脈皆劑頸而還,唯諸陽脈具上頭至巔,則知頭為諸陽經(jīng)氣之總會。足太陽膀胱經(jīng)為“巨陽者,諸陽之屬也……為諸陽主氣也”(《素問·熱論》)。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諸經(jīng)之陽,二者皆貫頭入注于腦,故頭部陽氣最甚,所以《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頭部獨能耐寒?!峨y經(jīng)·四十七難》也指出:“人面獨能耐寒者,何也?然: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于頭耳,故令面耐寒也”。說明正常情況下,頭的耐寒力是極強的,一旦頭部出現(xiàn)發(fā)涼腦冷則為體內陽氣大虛之兆,如整個頭部發(fā)涼伴畏寒肢冷,多為腎陽虛的預兆,而巔頂部發(fā)涼兼面青肢厥吐涎沫,又為厥陰肝經(jīng)中寒之象,后腦至背發(fā)涼則為督脈虛寒之標志。總之,頭部發(fā)冷為陽氣內虛的不祥之兆。

    頭除對體內陽虛有重要預報價值之外,還對陽盛、火癥尤為敏感。頭部屬陽中之陽,火性炎上,故體內陽盛、火熱之證,最易從頭部披露出來。如陽亢之證,無論是肝經(jīng)實火,還是陰虛陽亢,都易以頭熱、脹、暈、痛為首發(fā)。其中肝陽上亢,常以頭熱、脹、暈、痛為先露,而陰虛陽亢,則以頭熱、頭暈為早發(fā)。另外偏頭痛常見于女子更年期,與陰陽不調有密切關系,如發(fā)生在月經(jīng)期前后,多為腎陰虛肝郁之象,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是絕經(jīng)前期,性激素由波動趨向衰減,導致血內激素失調之故。

    三、頭暈預兆的臨床意義

    頭暈主要為肝、腎疾病的預兆,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厥陰之勝,耳鳴頭?!薄=詮娬{了頭暈對肝病、足厥陰肝經(jīng)的預報意義。肝藏血,風氣通于肝、肝陽易化風,故無論肝血虛生風或外風引動內風,或肝陽化風,皆以巔眩為先露。前者以頭眩眼花、面萎黃、神疲怯弱為特征;后者則以頭脹暈、面赤耳鳴、煩躁易怒為表現(xiàn),屬于腦性眩暈,老年人見此多有中風先兆之虞。

    腎生髓,腦為髓海,腎又主藏精,精髓相生,故腦髓與腎精的充盛至為相關。如腎虧髓海空虛則易致眩,所謂“上虛則眩”(《靈樞·衛(wèi)氣》)特點為有腦力不足,用腦多則頭昏加重或有遺精、腰酸之征象,又因精不上承而兼有耳鳴、耳聾癥狀。因腎開竅于耳之故,所以頭眩又為腎精虧損的信號。

    此外,一些耳源性眩暈常為痰濁中阻的標志,且伴惡心、旋轉等癥(如耳窩管迷路積水)。而眩暈特點為移位性,并伴有惡心、肩背肢麻者,又為邪在頸項的外兆。這種眩暈相當于現(xiàn)代的頸椎病,在《內經(jīng)》已早有論述,如《靈樞·大惑》說:“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入于腦則腦轉?!奔礊轭i性眩暈的最早記載。其他,頭昏暈伴肢麻、善忘(尤為人名遺忘)出現(xiàn)一過性眩暈者,又為腦絡瘀阻將成腦絡閉阻的先兆,相當于現(xiàn)代的腦血栓形成前的先露。

    四、頭痛的兇兆意義

    頭為腦之外腑,故腦本身有病,必然最早反映于頭,如頭響如雷伴頭脹,則為痰瘀阻腦,多是腦瘤的信號。而頭劇痛導致手足冷過肘膝,旦發(fā)夕死,又為腦病的大兇之兆,預后不良,如《靈樞·厥病》曰:“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jié),死不治”。頭痛發(fā)熱伴頸項強者為邪中于腦之兆,如《金匱要略》痙濕喝篇即有頭熱、頸項強急,甚至角弓反張為痙病的論述,是腦、督脈受邪的特征?,F(xiàn)代醫(yī)學認為頭痛伴噴射性嘔吐、頸強、意識不清者,為腦內高壓的表現(xiàn);如伴高熱為腦炎、腦膜炎之征;無熱漸起而伴頭脹、頭響的要考慮腦瘤等占位性病變;如見頭劇烈疼痛者,應警惕顱內出血,如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等。

    此外,頭部的一些癥狀,常是內臟不祥的預兆,如頭為一身之柱,頭不能舉,又稱天柱傾倒,為精氣大虛之兇兆,故《素問·脈要精微論》曰:“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又頭熱面嫩紅如妝,畏寒肢冷脈微現(xiàn)象,則為陰勝格陽的險訊。

    另外,頭為清陽之腑,對濁毒最為敏感,如濁毒犯腦,則頭痛、頭昏、惡心為最早報兇癥。如水腫關格、消渴后期、黃疸后期的自體中毒癥,頭部皆能較早發(fā)出警告。癌癥晚期癌毒上攻的頭痛,則為頑固性的、沉重的頭痛。環(huán)境不潔、空氣污染,頭部不適也是最早信號,如煤氣中毒必最先出現(xiàn)頭痛、惡心先兆。

    其他,頭部為五官的匯聚之處,因此頭痛與五官科的預報也很有關聯(lián),如頭痛伴眼痛、眼脹,應警惕青光眼,而頭痛伴耳鳴鼻阻及涕血又常為鼻咽癌的兇兆。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及生平經(jīng)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作者:
  • 作者:
    高思敬
  • 作者:
    ?
  • 作者:
    朱世杰
  •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jīng)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