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一、虛里動甚的先兆意義
虛里動甚包括兩個含義,其一為搏動過疾,其二為搏動過強應(yīng)衣,虛里動甚非大虛即大實,皆不吉之兆。其中,邪熱過亢,虛里動甚多為大實,如胃中有火,驚傷忿怒,過酒縱欲皆可引起;而心氣不斂,宗氣大泄則為大虛,如心陽欲脫,正氣將絕等。大實之兆寸口必應(yīng)有力,大虛之征寸口則顯無力,因此診虛里動甚又須參以寸口。
臨床上,虛里動甚常出現(xiàn)于高熱喘咳、心悸怔忡、水腫等病,故危證、急證尤須診察虛里以決死生。具體分析之,虛里動甚,如證見高熱、喘咳、心悸、氣急鼻搧,為邪熱壅肺,心氣被耗心力亢奮;如高熱腹脹便秘譫妄,胸高氣粗,虛里動甚,又為陽明火熾、邪擾心舍致心氣外逸;如血虛或心神過勞,致心悸、驚惕不安,虛里動甚則為血虛心失養(yǎng),心氣不斂;如心里動甚見面色白,形寒肢冷、唇青甲紫、冷汗淋漓、氣短息促、脈疾數(shù)而散亂,或伴心痛則為心陽暴脫、心氣欲絕之險證。
二、虛里欲絕的先兆意義
張景岳曾說“虛里跳動最為虛損之本”。說明虛里搏動與內(nèi)臟虛損尤為關(guān)連,虛里既為胃之大絡(luò),宗氣之外候,心氣之窗戶,則必為元氣之表旌,死生之分間,故若其絕而不至則示生機將竭。
虛里搏動微弱,若于久泄或大吐之后,伴面黃呃逆,食谷不下則示胃氣將竭之兆;虛里搏動欲絕發(fā)生在久咳喘嗽后期兼見喘息氣微,面色青灰,張口抬息,心悸脈微為宗氣欲絕之征;虛里絕而不至,若在怔忡心悸喘息之后,并有面青唇紫,冷汗淋漓,氣短息促之危證則為心氣將竭之惡候。
三、虛里疼痛的先兆意義
正常,虛里絕無疼痛之感,如出現(xiàn)疼痛,無論是何種性質(zhì)的疼痛,包括刺痛、壓痛、錐痛或鈍痛等,皆為不吉之兆。虛里隱隱作痛伴有面色萎黃、乏力、心悸等癥為血虛心失榮養(yǎng)作痛;如虛里刺痛、兼胸悶氣憋、舌質(zhì)紫暗有瘀斑,脈澀不利又為心血瘀阻之象;如心痛如錐,證見面色蒼白、冷汗淋漓、氣短心悸、脈微欲絕,則屬心絡(luò)暴阻、心陽欲脫之癥。如心胸憋悶,氣短乏力,心隱隱作痛,又為心氣不足之兆。
《時方歌括》(公元 1801 年)清.陳念祖(修園)著。二卷。 選擇常用方劑 108 首,按性質(zhì)分為十二類,敘理簡明,便于學(xué)習(xí)。
《時病論》(公元 1882 年)清.雷豐(少逸)著。八卷。闡述四時的“伏氣”、“新感”等急性熱病,立法清晰,為有關(guān)溫?zé)岵?重要著作之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一、虛里動甚的先兆意義
虛里動甚包括兩個含義,其一為搏動過疾,其二為搏動過強應(yīng)衣,虛里動甚非大虛即大實,皆不吉之兆。其中,邪熱過亢,虛里動甚多為大實,如胃中有火,驚傷忿怒,過酒縱欲皆可引起;而心氣不斂,宗氣大泄則為大虛,如心陽欲脫,正氣將絕等。大實之兆寸口必應(yīng)有力,大虛之征寸口則顯無力,因此診虛里動甚又須參以寸口。
臨床上,虛里動甚常出現(xiàn)于高熱喘咳、心悸怔忡、水腫等病,故危證、急證尤須診察虛里以決死生。具體分析之,虛里動甚,如證見高熱、喘咳、心悸、氣急鼻搧,為邪熱壅肺,心氣被耗心力亢奮;如高熱腹脹便秘譫妄,胸高氣粗,虛里動甚,又為陽明火熾、邪擾心舍致心氣外逸;如血虛或心神過勞,致心悸、驚惕不安,虛里動甚則為血虛心失養(yǎng),心氣不斂;如心里動甚見面色白,形寒肢冷、唇青甲紫、冷汗淋漓、氣短息促、脈疾數(shù)而散亂,或伴心痛則為心陽暴脫、心氣欲絕之險證。
二、虛里欲絕的先兆意義
張景岳曾說“虛里跳動最為虛損之本”。說明虛里搏動與內(nèi)臟虛損尤為關(guān)連,虛里既為胃之大絡(luò),宗氣之外候,心氣之窗戶,則必為元氣之表旌,死生之分間,故若其絕而不至則示生機將竭。
虛里搏動微弱,若于久泄或大吐之后,伴面黃呃逆,食谷不下則示胃氣將竭之兆;虛里搏動欲絕發(fā)生在久咳喘嗽后期兼見喘息氣微,面色青灰,張口抬息,心悸脈微為宗氣欲絕之征;虛里絕而不至,若在怔忡心悸喘息之后,并有面青唇紫,冷汗淋漓,氣短息促之危證則為心氣將竭之惡候。
三、虛里疼痛的先兆意義
正常,虛里絕無疼痛之感,如出現(xiàn)疼痛,無論是何種性質(zhì)的疼痛,包括刺痛、壓痛、錐痛或鈍痛等,皆為不吉之兆。虛里隱隱作痛伴有面色萎黃、乏力、心悸等癥為血虛心失榮養(yǎng)作痛;如虛里刺痛、兼胸悶氣憋、舌質(zhì)紫暗有瘀斑,脈澀不利又為心血瘀阻之象;如心痛如錐,證見面色蒼白、冷汗淋漓、氣短心悸、脈微欲絕,則屬心絡(luò)暴阻、心陽欲脫之癥。如心胸憋悶,氣短乏力,心隱隱作痛,又為心氣不足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