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醫(yī)傷科按摩學》 (一)肱二頭肌短頭腱損傷

    【診斷要點】

    1、病史 多由上肢外展位猛力后伸,或長期用力作外展后伸活動及肩部受風著涼,而引起肱二頭肌短頭急、慢性損傷。

    2、癥狀 肩前部劇痛或峻痛、疼痛常在夜間加重;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制,尤其是上臂在外展位后伸時痛劇。嚴重病例,傷側手不能觸及對側肩峰部,不能梳頭、系腰帶等。

    3、檢查 可在傷側肩胛骨喙突處觸及該肌腱隆起、增粗、變硬和壓痛。將傷肢高舉、外展、后伸或手摸棘突等動作時,常有不同程度的受限制及肩部疼痛,肩關節(jié)詈于內(nèi)收,內(nèi)旋位時,則疼痛減輕。

    抗阻力屈肘試驗,肩前部疼痛增劇。

    【治療】

    1、原則 舒筋通絡、活血化瘀,解痙止痛。

    2、手法操作(分以下四個步驟)

    (1)壓天鼎肩內(nèi)俞法 病人取坐位。術者立其前方,一手拇指按壓傷側天鼎穴,另手多指輕扶頭部腱側將其向傷側微屈,持續(xù)半分鐘;繼之,一手健側肩部,另手拇指端壓傷側肩內(nèi)俞穴(腋前縫盡頭凹陷處)半分鐘。常用于疼痛劇烈的病例。

    (2)彈撥肩前理筋法 病人端坐位。術者立于傷側,用一手拇指在肩胛骨喙突處彈撥肱二頭肌短頭腱(急性撥3到5次,慢性十幾次至數(shù)十次),另手托氣傷側肘部,在彈撥的同時將上臂外展并前后活動;繼之,在上臂外展后伸位,用一手拇指順該肌纖維方向施推理滑按手法數(shù)次。急性損傷,以理筋手法為主;慢性損傷,以彈撥手法為主。

    (3)屈肘抬臂頓拉法 病人端坐位。術者立于傷側(以右側為例),左手拇指壓于喙突部、手掌固定肩峰,右手握拿傷肢腕部,將肘關節(jié)屈曲、臂抬起平肩、掌心朝后,然后向右斜前四十五度方向頓拉數(shù)次。一般急性損傷頓拉次數(shù)宜少,慢性損傷可適當增加頓拉次數(shù)。

    (4)摩揉病變局部法 緊接上法,病人仍取坐位。術者用左手托其肘部,將上臂稍外展,右手掌順該肌纖維方向摩揉病變局部數(shù)分鐘。急性損傷,手法宜輕;慢性損傷,手法宜重,或以熱為度。

    【注意事項】

    1、急性損傷 施手法后應囑病人肩部制動2到3日,以利于損傷組織修復。

    2、慢性損傷 手法治療后,應讓病人主動進行肩部活動,以利于肩部功能的恢復。

    3、注意肩部保溫及其它療法的配合,如中草藥熏洗或用強的松龍作痛點封閉。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