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全書。
查古籍
《圣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全書。
《審視瑤函》(公元 1644 年)明.付仁宇(允科)[傅仁宇]著。六卷,首一卷。 先總論,次方論。論述 108 證及其治法方劑,并述眼科手術方法,附有醫(yī)案、圖說、歌括。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北方生寒,寒生水。至真要大論曰∶諸寒收引,皆屬于腎。
天元紀大論曰∶太陽之上,寒氣主之。蓋運氣自霜降以后,春分以前,正屬太陽寒水用事,設觸冒嚴寒,即傷膀胱寒水之經(jīng)。頭疼腰強,發(fā)熱惡寒,因循不治,傳變多端。上乘空竅發(fā)為目病,冷淚翳障,視物昏花。若復兼濕,則邪滯太陰, 肉壅腫,兼火則刑克肝陰,遂生白障。兼風則迎風流淚,云翳滿遮。兼痰則睥生櫻核,目睛赤澀。兼郁則眼倦慵開,氣滯光暗,辨癥分治,庶無遺誤。即有一二寒盛熱生,外多火象,亦宜養(yǎng)陰清熱。若過用寒涼,遏抑陽氣,不免星障凝滯矣。然此屬外寒所致。若內寒則人身臟腑自有之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勝則身寒,人生真陽之氣,寄于右腎,寒則無以作強,而技巧不出矣。膀胱寒則三焦之氣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寒則不能蒸腐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膽寒則將軍無決斷,而謀慮不出矣。大小腸寒則變化不行,而二便閉矣。心包寒則神明衰,而萬事不能應矣。目為五臟之精華,稟天陽之真氣,若為陰寒所制,必至失光昏 ,內障遮睛,宜溫補氣血以助真陽。至真要大論曰∶治寒以熱。又曰∶熱因寒用。又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王海藏曰∶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參 桂附,即夏月何妨選用。不待水冰地坼,然后為真寒癥也。此外又有中寒伏寒挾寒諸癥,種種不同,大抵治法務在調和營衛(wèi),祛寒散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