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fā)病時可以應(yīng)用。經(jīng)梁.陶弘景增補,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巢氏云∶小兒在胎時,其母將養(yǎng),傷于風冷,邪氣入胞傷兒臟腑,故兒生之后,邪猶在兒腹內(nèi),邪動與正氣相搏,則腹痛,故兒 張蹙氣而啼。
釣藤膏治小兒干啼后 。(方見腹痛)
〔張渙〕嬰兒在胎之時,其母將養(yǎng)一切不如法,及取涼飲冷過度,冷氣入兒腸胃,使胎氣不強,致生下羸弱多病,俯仰多啼,名曰 啼,宜用
養(yǎng)臟湯方川當歸(一兩) 沉香 丁香 白術(shù) 桂心 川芎(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生姜二片,煎至四分,去渣放溫,時時滴兒口中。
《嬰孺》黃 散治少小胎寒,腹痛 啼。
黃 當歸 芎 干姜(各四分) 甘草(三分) 黃芩(六分銖)
上為末。二十日兒用乳汁和一胡豆大,一日三夜一,五十日兒一小豆大,百日二小豆大。藥溫中無毒,若無黃 ,可闕也。兒生便服,使寒氣不得生,亦不吐,服之期年,止服妙。若寒氣 痛,啼不可忍,以水煮飲之,如服理中丸法,服藥補益之可數(shù)十倍節(jié)度無苦。
〔劉氏〕治胎氣弱,陰陽不調(diào),晝夜 啼不已。
好乳香(水中坐乳缽,細研) 沒藥(細研) 木香 姜黃(各四錢) 木鱉子(二十個,去殼)
上,先將后三味同為細末,次研入上二味,煉蜜和成劑收之。每一歲兒,可服半皂子大,余以意加減,煎釣藤湯化下,無時。次用魏香散。
魏香散
蓬莪術(shù)(半兩,濕紙裹煨) 真阿魏(一錢)
上,先用溫水化阿魏,浸蓬莪術(shù)一晝夜,切,焙干為末。每服半錢,煎紫蘇米飲空心調(diào)下。 啼稍愈,服開胃丸。
開胃丸
白術(shù) 木香 蓬莪術(shù) 人參 當歸(各半兩) 白芍藥(一分)
上為細末,湯浸炊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七丸,空心食前,煎麝香湯下。
白術(shù)當歸煎丸治胎寒腹痛,遇夜啼叫,身體 張,有如癇狀,吐 不止,大便酸臭,乳食雖多,不生肌膚。
白術(shù) 當歸 木香上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煎木香湯化下。
六神散治腹痛啼哭,面青口中冷氣,四肢亦冷,曲腰而啼,或大便泄瀉,及不吮乳。
人參 山藥 白術(shù)(各半兩) 甘草(二錢) 茯苓 扁豆(炒。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姜二片,棗一枚,煎服。一方,用當歸、白芍藥、人參各二錢半,甘草、桔梗、陳皮各一錢,為散,每服二錢,水煎,時時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