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海藏治赤痢用四君子加赤芍藥、當歸,入粟米少許同煎。
黃連解毒湯治時疾三日,已汗解,苦煩悶干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臥,亦治熱痢。
黃連(三錢) 黃柏(半兩) 梔子(四個,擘) 黃芩(一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服。
潑火散治中暑煩躁,發(fā)渴口干,及治血痢。
青皮(去白) 赤芍藥 黃連(去須) 地榆(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冷水調(diào)下。如蓄熱而氣血妄行,加甘草。
芍藥柏皮丸治一切惡痢,窘痛膿血。
芍藥 黃柏(各一兩) 當歸 黃連(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熟水下。加枳殼。
寬腸枳殼散順氣止痢。
甘草(六錢,炙) 枳殼(去穣、炒,二兩四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點服。
三黃熟艾湯治積,臟腑下痢赤白,及治傷寒四五日而大下熱痢,服諸藥多不止,宜服之。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七錢半) 熟艾(半雞子大)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溫服。
地榆散治瀉痢血痢。
地榆 訶子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鹽米湯調(diào)下。有熱,加黃芩。
又方地榆 訶子 濃樸(姜制。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姜棗煎服。
地榆飲治冷熱痢,腹痛下痢,赤白頻并。
地榆 甘草 芍藥 枳殼(各二錢半)
上銼散。每服二錢,白水煎。加黃連妙。
又方地榆 烏梅 柏皮 甘草 當歸(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煎服。
川草散治腹痛下痢赤白,不拘遠近。
川芎 白芷 甘草(半生半炙。各七錢) 赤芍 當歸(酒洗) 凈黃連(各五錢)
上,銼焙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白痢,白姜湯調(diào)。赤痢,甘草湯調(diào)。赤白痢,溫米清湯調(diào)。并空心服。
治熱痢備急方用井花水調(diào)臘茶蜜,磨生姜,渴則飲之。
《本事》治小兒赤痢。
搗青藍汁二升,分四服。(《圣惠方》治小兒中蠱下血)
治小兒屎血。
甘草五分,以水六合,煎取二合,去滓,一歲兒一日服令盡。
錢氏黃柏丸治小兒熱痢下血。
黃柏(去皮,半兩) 赤芍藥(四錢)
上為末,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飲下。量兒加減。
梔子丸治少小熱痢不止。
梔子(七枚) 黃柏(三分) 黃連(五分) 礬石(四分) 大棗(四枚,炙令黑)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夜二。服不知,稍加至十丸。
《外臺》子芩湯療小兒熱痢。
子芩(十二分) 知母 女萎(各六分) 竹葉(切八分) 黃柏 甘草(炙各四分)
上六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甚妙。
《圣惠》梔子仁散治小兒熱痢腹痛,心煩口干,小便赤黃,不欲飲食。
梔子仁 當歸(銼、微炒。各半兩) 黃柏 地榆(微炙,銼。各三分)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diào)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烏梅散治小兒熱痢,但壯熱多渴,而痢不止。
烏梅(二枚,微炒,去核) 黃連(去須,微炒) 藍葉(各一分) 犀角(屑) 阿膠(搗碎,炒令黃燥)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形證》治赤痢開胃散
白術(shù) 茯苓 人參(各半錢) 石蓮子(去皮殼心,十個)
上為末。藿香湯下半錢。
(孔氏)治赤白痢骨立。地榆一斤,水三升,煮升半,去滓,煎如餳,空腹服。
黃連例(錢氏法) 加黃柏,為二圣丸(治疳)。加橘皮,為橘連丸(治疳)。加榆仁,為榆連丸(治疳)。加黃芩、大黃,為三黃丸(治積熱)。加阿膠、茯苓,為阿膠丸(治?。?。加訶子、木香,為小香連丸(治?。<佣罐?、木香,為豆蔻香連丸(治瀉)。加木香、白附子,為白附子香連丸(治?。?。加阿膠、當歸、干姜,為駐車丸(治痢)。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海藏治赤痢用四君子加赤芍藥、當歸,入粟米少許同煎。
黃連解毒湯治時疾三日,已汗解,苦煩悶干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臥,亦治熱痢。
黃連(三錢) 黃柏(半兩) 梔子(四個,擘) 黃芩(一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服。
潑火散治中暑煩躁,發(fā)渴口干,及治血痢。
青皮(去白) 赤芍藥 黃連(去須) 地榆(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冷水調(diào)下。如蓄熱而氣血妄行,加甘草。
芍藥柏皮丸治一切惡痢,窘痛膿血。
芍藥 黃柏(各一兩) 當歸 黃連(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熟水下。加枳殼。
寬腸枳殼散順氣止痢。
甘草(六錢,炙) 枳殼(去穣、炒,二兩四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點服。
三黃熟艾湯治積,臟腑下痢赤白,及治傷寒四五日而大下熱痢,服諸藥多不止,宜服之。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七錢半) 熟艾(半雞子大)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溫服。
地榆散治瀉痢血痢。
地榆 訶子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鹽米湯調(diào)下。有熱,加黃芩。
又方地榆 訶子 濃樸(姜制。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姜棗煎服。
地榆飲治冷熱痢,腹痛下痢,赤白頻并。
地榆 甘草 芍藥 枳殼(各二錢半)
上銼散。每服二錢,白水煎。加黃連妙。
又方地榆 烏梅 柏皮 甘草 當歸(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煎服。
川草散治腹痛下痢赤白,不拘遠近。
川芎 白芷 甘草(半生半炙。各七錢) 赤芍 當歸(酒洗) 凈黃連(各五錢)
上,銼焙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白痢,白姜湯調(diào)。赤痢,甘草湯調(diào)。赤白痢,溫米清湯調(diào)。并空心服。
治熱痢備急方用井花水調(diào)臘茶蜜,磨生姜,渴則飲之。
《本事》治小兒赤痢。
搗青藍汁二升,分四服。(《圣惠方》治小兒中蠱下血)
治小兒屎血。
甘草五分,以水六合,煎取二合,去滓,一歲兒一日服令盡。
錢氏黃柏丸治小兒熱痢下血。
黃柏(去皮,半兩) 赤芍藥(四錢)
上為末,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飲下。量兒加減。
梔子丸治少小熱痢不止。
梔子(七枚) 黃柏(三分) 黃連(五分) 礬石(四分) 大棗(四枚,炙令黑)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夜二。服不知,稍加至十丸。
《外臺》子芩湯療小兒熱痢。
子芩(十二分) 知母 女萎(各六分) 竹葉(切八分) 黃柏 甘草(炙各四分)
上六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甚妙。
《圣惠》梔子仁散治小兒熱痢腹痛,心煩口干,小便赤黃,不欲飲食。
梔子仁 當歸(銼、微炒。各半兩) 黃柏 地榆(微炙,銼。各三分)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diào)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烏梅散治小兒熱痢,但壯熱多渴,而痢不止。
烏梅(二枚,微炒,去核) 黃連(去須,微炒) 藍葉(各一分) 犀角(屑) 阿膠(搗碎,炒令黃燥)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形證》治赤痢開胃散
白術(shù) 茯苓 人參(各半錢) 石蓮子(去皮殼心,十個)
上為末。藿香湯下半錢。
(孔氏)治赤白痢骨立。地榆一斤,水三升,煮升半,去滓,煎如餳,空腹服。
黃連例(錢氏法) 加黃柏,為二圣丸(治疳)。加橘皮,為橘連丸(治疳)。加榆仁,為榆連丸(治疳)。加黃芩、大黃,為三黃丸(治積熱)。加阿膠、茯苓,為阿膠丸(治?。?。加訶子、木香,為小香連丸(治?。<佣罐?、木香,為豆蔻香連丸(治瀉)。加木香、白附子,為白附子香連丸(治?。?。加阿膠、當歸、干姜,為駐車丸(治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