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湯氏云∶凡此瀉不宜便補,先用消食藥,或用紫霜丸(變蒸熱)取其積盡,然后可補。經(jīng)云∶食瀉重,當取疳虛,用補虛。治食瀉與香橘餅子加減,觀音散、調(diào)中湯散、以意加減。凡傷食瀉,難止,亦不宜補,再傷又瀉,宜節(jié)飲食,當用進食丸(痞)取下食積令盡,次以錢氏加減益黃散,只一味止,此乃切要治法。
然后異功散、四君子湯(俱吐瀉)調(diào)理,必取全安。有腹中雷鳴下痢者,生姜瀉心湯主之。如冷積釀瀉,用香樸散止之,白術散以和氣調(diào)胃,調(diào)中散、保安丸、能止傷食瀉,感應丸、沉香煎、三棱丸(癖積)皆可服也。
東垣云∶傷食則惡食,小兒食瀉者,因飲食傷脾,脾氣不能健運,故乳食不化而出,若噯臭吞酸,胸膈脹滿,腹痛按之益痛者,雖作瀉而所停滯之物尚未消也,用保和丸。腹痛按之不痛者,乳食已消也,用異功散。脾氣傷而未復,不思飲食者,用六君子湯,所傷生冷之物,及喜熱者,并加木香、干姜。乳食已消,腹痛已止,瀉尚未止者,脾失清升之氣也,用補中益氣湯。余有別證,當參各門。〔錢〕黃承務子二歲,病傷食而瀉。眾醫(yī)與止之,十余日,便青白,乳食不消,身涼,加哽氣昏睡,咸謂困篤,召錢。錢先與益黃散、補肺散、各三服,三日,身溫而不哽氣,后以白餅子微下之,又與益脾散三服,利止。何以然?利本脾虛傷食,初不與下之,留連十日,上實下虛,脾氣弱則引肺亦虛,脾肺子母故也,今先補脾,則肺病自退,即身溫不哽氣也,然后下其所傷?;蛟缓尾幌认潞笱a?曰便青為下臟冷,若先下,必大虛,今先實脾而后下,則不虛矣,后更與補之,乃安。
香橘餅止積瀉傷冷。
木香 青皮(各一錢) 陳皮(二錢半) 濃樸(姜汁制) 神曲 麥 (各半兩)
上為末,蜜丸為餅。紫蘇米飲調(diào)下。
加減觀音散止吐瀉,截虛風。
黃 人參(各二錢五分) 木香 甘草(炙) 石蓮(去心) 扁豆(炒) 茯苓 白術 全蝎 羌活(各一錢) 防風 天麻(各二錢)
上銼散。姜棗煎。
調(diào)中散治傷食瀉,凡此瀉不宜便補,先用食藥,或紫霜丸取其積盡,然后可補。
經(jīng)云∶食瀉重,當取疳虛,用補虛。良醫(yī)明妙理,何慮疾難除。
人參(去蘆) 白茯苓 白術 木香 干姜(炮) 藿香葉 香附子(炒,去毛) 縮砂仁 甘草(炙) 丁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姜棗湯調(diào)下。肚痛,白湯下。量大小加減。
生姜瀉心湯治傷寒汗出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黃芩 甘草(炙) 人參(各一兩半) 干姜(炮) 黃連(各半兩) 半夏(一兩一錢,湯泡)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溫服。
保安丸治小兒 瀉,傷食瀉。
香附子(凈) 砂仁(各一兩) 白姜(炮) 青皮(去穣) 陳皮(去白) 三棱(炮) 莪術(炮)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末,麥 面糊丸,綠豆大。每服三丸,白湯下,食前溫服。
杏霜丸治小兒食積作瀉、并痢證。
杏仁(三兩,去皮尖,麩炒) 巴豆(一兩,去殼油,炒焦,卻入杏仁、同炒) 黃蠟(二兩,酒煮、綿濾)
百草霜(炒、為末,二兩,用油六錢,炒勻)
上,將杏仁、巴豆研極細,卻入草霜令勻,熔蠟和丸,如綠豆大。赤痢,甘草湯,白痢,生姜湯,先進三四服,腹脹者,十余服,效驗如神。
《醫(yī)局》開胃丸治小兒腑臟怯弱,內(nèi)受風冷,腹脅脹滿,腸鳴泄利,或青或白,乳食不化,又治臟冷夜啼,胎寒腹痛。
木香 蓬莪術 白術 人參(去蘆頭) 當歸(銼,微炒。各半兩) 麝香(細研) 白芍藥(各一分)
上件,搗羅為末,都研令勻,湯浸炊餅、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溫米飲下。新生兒腹痛夜啼,可服五丸,并乳食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