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味苦。性寒。無毒。稟天地陰寒清和之氣而生。可升可降。陰也。
【主治】主心腹邪氣。五疸。補中益氣。利九竅。通水道。(本經(jīng))療腹腫脹滿痛。
以合膏血涼血【歸經(jīng)】入肝腎二經(jīng)。兼入心包絡(luò)經(jīng)。為涼血之品。(兼瀉劑肝心包血分藥)【前論】仲陽曰。此性寒。小兒脾氣實者可用。虛者反能作瀉。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陽氣【禁忌】經(jīng)疏曰。痘家氣虛。脾胃弱。泄瀉。不思食。小便清利者。均忌。
【炮制】備要曰。凡使。去頭須必以酒洗用。
《脾胃論》(公元 1249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三卷。依據(jù)臨床實踐,結(jié)合醫(yī)學(xué)理論,認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最為 重要,提出“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味苦。性寒。無毒。稟天地陰寒清和之氣而生。可升可降。陰也。
【主治】主心腹邪氣。五疸。補中益氣。利九竅。通水道。(本經(jīng))療腹腫脹滿痛。
以合膏血涼血【歸經(jīng)】入肝腎二經(jīng)。兼入心包絡(luò)經(jīng)。為涼血之品。(兼瀉劑肝心包血分藥)【前論】仲陽曰。此性寒。小兒脾氣實者可用。虛者反能作瀉。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陽氣【禁忌】經(jīng)疏曰。痘家氣虛。脾胃弱。泄瀉。不思食。小便清利者。均忌。
【炮制】備要曰。凡使。去頭須必以酒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