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為一種新型結膜角膜炎,1969年開始流行于東南亞,1971年傳到我國,為暴發(fā)流行,傳染性極強,兒童比成人為輕,嬰幼兒很少患本病。常發(fā)生于夏秋季節(jié) 。
(一)病因
由微小核糖病毒(picorna virus)組中的腸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type 70)引起。
(二)臨床表現
與一般急性卡他性結膜炎相同,但較為嚴重。
1.潛伏期短,約為8~48小時,多數在接觸后24小時內雙眼同時或先后發(fā)病。有較重的怕光、流淚、異物感,甚至眼部有磨癢,刺痛或眼球觸痛。
2.分泌物少,為水樣或漿液性。
3.眼瞼高度水腫。
4.球結膜下出血:發(fā)病后2~3天內即見球結膜下有點狀、片狀出血,重者波及整個球結膜,7~14天后消失,尢以青年人多見。
5.角膜上皮點狀剝脫:起病時即發(fā)生,用熒光素染色,在裂隙燈下可見角膜有彌漫細小的點狀著色,約一周后,隨結膜炎的痊愈而消失。愈后不留痕跡,不影響視力。
6.耳前淋巴結腫大。
極少數病人在結膜炎癥消退后一周發(fā)生下肢運動麻痹。
(三)治療
1.4~5%嗎啉雙胍(ABOB)點眼,每1~2小時一次??股攸c眼可幫助抑制細菌感染。
2.結膜炎癥狀消退后,角膜上皮剝脫未愈者,可加點0.5%醋酸可的松眼液或0.05%地塞米松液,每日3~4次。
(四)預防
此病常在醫(yī)院內流行,病人所用的物品要嚴格消毒。
(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十六卷??偨Y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驗,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為一種新型結膜角膜炎,1969年開始流行于東南亞,1971年傳到我國,為暴發(fā)流行,傳染性極強,兒童比成人為輕,嬰幼兒很少患本病。常發(fā)生于夏秋季節(jié) 。
(一)病因
由微小核糖病毒(picorna virus)組中的腸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type 70)引起。
(二)臨床表現
與一般急性卡他性結膜炎相同,但較為嚴重。
1.潛伏期短,約為8~48小時,多數在接觸后24小時內雙眼同時或先后發(fā)病。有較重的怕光、流淚、異物感,甚至眼部有磨癢,刺痛或眼球觸痛。
2.分泌物少,為水樣或漿液性。
3.眼瞼高度水腫。
4.球結膜下出血:發(fā)病后2~3天內即見球結膜下有點狀、片狀出血,重者波及整個球結膜,7~14天后消失,尢以青年人多見。
5.角膜上皮點狀剝脫:起病時即發(fā)生,用熒光素染色,在裂隙燈下可見角膜有彌漫細小的點狀著色,約一周后,隨結膜炎的痊愈而消失。愈后不留痕跡,不影響視力。
6.耳前淋巴結腫大。
極少數病人在結膜炎癥消退后一周發(fā)生下肢運動麻痹。
(三)治療
1.4~5%嗎啉雙胍(ABOB)點眼,每1~2小時一次??股攸c眼可幫助抑制細菌感染。
2.結膜炎癥狀消退后,角膜上皮剝脫未愈者,可加點0.5%醋酸可的松眼液或0.05%地塞米松液,每日3~4次。
(四)預防
此病常在醫(yī)院內流行,病人所用的物品要嚴格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