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藥征》 半夏

    作者: ?

    主治痰飲嘔吐也。旁治心痛、逆滿、咽中痛、咳悸、腹中雷鳴。

    【考證】

    大半夏湯證曰∶嘔吐。

    以上一方,半夏二升。

    小半夏湯證曰∶嘔吐、谷不得下。

    小半夏加茯苓湯證曰∶嘔吐。又云∶眩悸。

    半夏濃樸湯證曰∶咽中如有炙臠。

    以上三方,半夏皆一升。

    半夏瀉心湯證曰∶嘔而腸鳴。

    生姜瀉心湯證曰∶脅下有水氣、腹中雷嗚。

    甘草瀉心湯證曰∶腹中雷鳴。又云∶干嘔。

    小柴胡湯證曰∶嘔。又云∶咳。又云∶心下悸。

    大柴胡湯證曰∶嘔不止。

    小青龍湯證曰∶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又曰∶吐涎沫。

    葛根加半夏湯證曰∶嘔。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證曰∶干嘔。

    越婢加半夏湯證曰∶咳。

    苓甘姜味辛夏湯證曰∶嘔。

    栝蔞薤白半夏湯證曰∶心痛。

    黃連湯證曰∶欲嘔吐。

    附子粳米湯證曰∶腹中雷鳴。又云∶逆滿嘔吐。

    小陷胸湯證曰∶結(jié)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

    以上十四方,半夏皆半升。

    半夏苦酒湯證曰∶咽中傷生瘡。

    甘遂半夏湯證曰∶心下續(xù)堅滿。

    以上二方,半夏十四枚,或十二枚,近半升。

    半夏散證曰∶咽中痛。

    半夏干姜散證曰∶干嘔吐逆、吐涎沫。

    半夏麻黃丸證曰∶心下悸。

    以上三方,半夏諸藥等分。

    上歷觀此諸方,半夏主治痰飲嘔吐也明矣;其余諸證,嘔而有痰者,一是皆半夏治焉。

    【互考】

    嘔者,生姜主之。嘔而有痰者,半夏主之。

    小半夏湯、五苓散,其所治大同而小異。小半夏湯治嘔吐有痰飲者,五苓散治嘔吐而小便不利也。

    大半夏湯證,其載《金匱要略》者,蓋非古也。今從《外臺秘要》之文。

    【辨誤】

    余嘗讀《本草綱目》半夏條曰∶孕婦忌半夏,為其燥津液也;不思之甚矣。古語有之曰∶有不得用其藥。悲夫!夫妊娠者,人為而天賦也,故仲景氏無有養(yǎng)胎之藥。娩身之后亦然。故方其有疾而藥也,不建禁忌。故妊娠嘔吐不止者,仲景氏用干姜人參半夏丸。余亦嘗治孕婦留飲掣痛者,與十棗湯數(shù)劑,及期而娩,母子不害也。古語所謂有故無損者,誠然誠然,孕婦忌半夏,徒虛語耳。

    【品考】

    半夏 和、漢無別。銼用焉。世醫(yī)姜汁掣之。此因本草入毒草部。而恐畏其毒,遂殺其能者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