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紀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查古籍
《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紀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傷寒論》辨可汗云,凡云可發(fā)汗而無湯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如湯隨癥良;辨可下云,凡服下藥,用湯勝丸散??贾倬皶狗匠鹬?、麻黃等湯外,別無發(fā)汗之丸散。今此云云,可見古方湯液丸散,隨宜酌之,不似后世異法者必異方也。仲景于此起,例如理中丸及湯、半夏散及湯、抵當丸及湯、蜘蛛散及丸,其最著者也。而于病后喜唾,用理中丸;胸痹,用人參湯;于小腹硬滿,小便利如狂者,用抵當湯;于但小腹?jié)M,小便利者,用抵當丸∶非隨癥異法之證乎?他如太陽篇云∶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盒飯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丸謂調胃承氣丸也。此癥宜湯下不宜丸,故辨之尤明。且也仲景有麻黃湯,而《深師》直作麻黃散;仲景有干姜附子湯,而《肘后》變?yōu)榻酵?;仲景有枳術湯,而張潔古變?yōu)殍仔g丸。吾湖郡志所載,有以小柴胡散治病不效,且作湯即效者,皆足證余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