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瘍科綱要》 第六節(jié)·長短之脈

    作者: 張山雷

    長短者,脈之部位也。氣血有余,指下勢盛,尺寸皆溢,是謂之長。氣血不足,指下勢促,尺寸不及,是謂之短。故脈長者,恒兼洪大滑疾;脈短者,恒兼虛弱細微。此多屬于其人稟賦,而憑脈辨證,即隨之以決虛實焉。

    長短二脈,合寸關(guān)尺三部而言。長者寸尺皆過于本位,短者寸尺皆不及本位,是以關(guān)部無所謂長短之象。昔人每謂關(guān)不診短,以寸關(guān)尺三部,本是一線貫注,不能離異,故有寸不至關(guān)為陽絕,尺不至關(guān)為陰絕之說。然則關(guān)部即不當(dāng)有短脈,亦必不能以長脈論矣。又陽氣上盛之病,脈長于寸,即短于尺;相火下盛之病,脈長于尺,即短于寸,則所謂上魚入尺之脈。偏盛于上者,必短于下;偏盛于下者,必短于上,與專論長短之合寸尺而言者不同。凡病而得長脈,若非其人之體質(zhì)素強,則病魔之勢焰方張也,或虛陽之浮露于外也。若更長而不實,長而無神,則形似有余,而其實不及,非佳兆矣。凡病而得短脈,若非其人之體質(zhì)素弱,則氣血之俱衰也。否則實邪凝結(jié)于中,而氣道不舒也。若復(fù)短而無神,形氣俱餒,更難圖矣。故腫瘍脈長,無非陽邪之勢盛;而腫瘍脈短,則為大毒之堅凝。若在潰后,膿毒已泄,氣血已傷,于脈宜斂,則短者似尚合宜,長者必多變幻。茍非毒邪之不減,即其元氣之外浮,所謂證虛脈實,皆當(dāng)顧慮。惟脈短終是正氣不周,津液既耗,而脈應(yīng)之。滋液養(yǎng)陰,是為正治。若其短澀無神,則真陰欲竭,亦自可危。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guān)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dǎo)攻補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lǐng) 而成書。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趙宜真
  • 作者:
  • 作者:
    羅浮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