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全書。
查古籍
《圣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全書。
《審視瑤函》(公元 1644 年)明.付仁宇(允科)[傅仁宇]著。六卷,首一卷。 先總論,次方論。論述 108 證及其治法方劑,并述眼科手術方法,附有醫(yī)案、圖說、歌括。
雷真君曰∶世人有服砒霜之毒,五臟欲裂者,腹必大痛,舌必伸出,眼必流血而死,最可憐也。急用瀉毒神丹飲之,如立時大瀉則生,否則死矣。此砒已入于臟,非可用羊血生甘草上吐能愈,特又變下法救之,飲之如不瀉,此腸已斷矣,又何救乎?倘用之早,未有不生者,不可執(zhí)吐法而無變通。若初飲砒霜,但飲甘草羊血立吐而愈,如不吐,速用瀉毒神丹瀉之,則無不救矣。(《活人錄》)
凡中砒毒,其證煩躁如狂,心腹攪痛,頭旋欲吐不吐,面色青黑四肢極冷者是。
凡服砒人不可仰臥,恐毒流四肢難治,愈后須忌百日煙、酒、姜、椒、煎、炒。(《愿體集》)
凡中信毒,因氣腦自服者,急用香油一碗灌之,或吐或下即活。若系酒調者難救,其毒發(fā)散于周身也。
陳遠公曰∶服砒毒疼欲死,若不急救必腐腸胃,吐紫血而死。蓋砒石乃天生之石,不曾經火 煉,何毒至此,不知砒石生南岳之山,鐘南山火毒,又經火氣,則其性大熱,酷烈之至,安得不殺人哉!性又善走,砒石下喉,必升降于腸胃之上下,往來數(shù)十次,腸剝皮穿,人乃死矣。疼欲死者,正毒瓦斯上下攻也,毒藥之橫,莫此為甚,治法必吐出其毒,然不能盡出其毒也,必用解毒之味,但初下喉,用羊血吐之,亦有能生之者,食久入胃,則無益矣。
宜用救死丹,久暫皆可救,用生甘草一兩,玄參二兩,地榆五錢,瓜蒂七個,水煎下喉即吐,煮渣服之又吐,砒毒全解矣。
(甘草解毒,得瓜蒂上涌而吐,砒能上升,故引之盡出也。然砒又下行,得元參、地榆解大腸之火毒,砒之大毒已從上而出,走下者亦余毒耳,得二味解之,則上下共相解紛,毒又何能施其燥烈哉。況元、榆俱潤中解毒,所以能制毒也,此方十可活八,若不吐者,此腸胃已壞,不可救矣,非方不效也,倘藥不及,煎于飯鍋中煮灌之,庶不至因循失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