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瘍醫(yī)大全》 痧疹門主方

    作者: 顧世澄

    宣毒發(fā)表湯初發(fā)熱欲出未出時用。

    升麻 白粉葛 防風(fēng)(去蘆) 桔梗(各五分)

    荊芥 薄荷 甘草(各三分) 牛蒡子(炒香,研細) 連翹(去心、蒂研碎) 前胡 枳殼(炒) 木通 淡竹葉(各六分)

    白水煎。天氣大熱加黃芩。(炒八分。)大寒加麻黃。(蜜炒八分。)

    解毒快斑湯痧麻已見形一二日內(nèi)宜服。

    連翹 荊芥(各七分) 牛蒡子(研破) 當歸尾 防風(fēng)(各六分) 蟬蛻(五個) 生地 山楂肉(各二錢) 黃芩(酒炒) 桔梗 干葛 紫草(各八分) 川芎(五分)

    觀音柳二三分為引,不可多用。

    化毒清表湯痧疹已出而水腫大甚宜用。

    牛蒡子 連翹 天花粉 黃連 地骨皮 黃芩 山梔(炒) 知母 干葛 元參(各八分) 桔梗 前胡 木通(各六分) 甘草 薄荷 防風(fēng)(各三分)

    口渴加麥門冬,去心,一錢,白石膏, 研,三錢。大便澀加大黃,酒炒,一錢二分。朱氏加燈心五十寸,生犀角三分。

    清肺飲(痧證四五六日,回時尚有余毒留于肺胃,咳嗽氣粗,外熱不退者。)

    石膏 生地(各二錢) 麥門冬 元參(各一錢) 桔梗 黃芩 當歸尾 知母(各八分)柴胡 陳皮(各六分) 甘草(五分) 僵蠶(五條) 加竹葉三片煎。

    調(diào)元健脾保肺湯(痧麻后面色青白,唇淡氣弱,并治痧后瘦弱成疳疾。)

    人參 白茯苓 沙參 牡丹皮 陳皮 熟黃 白芍(酒炒) 麥門冬 當歸 薏苡仁 百合 炙甘草

    如大便不實瀉白色者,可加木香、白術(shù)、訶子少許。如瀉黃色加酒炒黃芩、車前子。

    清熱導(dǎo)滯湯痧疹毒瓦斯流注而成痢者。

    黃連 條芩 白芍 枳殼(炒) 山楂肉(各一錢) 濃樸(去皮,姜汁炒) 青皮 檳榔(各六分)當歸 甘草 牛蒡子 連翹

    紅多者加紅花三分,地榆五分。秘澀甚者加酒炒大黃一錢二分。

    清胃散毒湯治痧后口瘡牙疳等患。

    牡丹皮 桑皮 金銀花 甘草 生地黃 黃柏(蜜水炒) 連翹心 沙參 白茯苓 僵蠶如體虛加白術(shù)。

    救苦散治痧后口瘡牙疳。

    人中白( ,五錢) 白僵蠶(一錢五分) 寒水石(井水飛,三錢) 青黛(飛,五錢) 冰片(一分) 牛黃(二分)

    共為細末。先以苦茶拭過,隨搓患處。

    二圣散(痧疹咽喉腫痛,不拘初起回后。)

    白僵蠶(二錢) 苦參(三錢) 乳細吹之。

    和中湯(有一種痧痘,大吐大瀉而后見者甚輕,與作惡心干嘔者不同,用藥微表和中,安胃為主。)

    白術(shù)(米泔水浸炒) 干葛(各八分) 當歸身 白茯苓 桔梗(各七分) 白芍(酒炒) 甘草 半夏 柴胡 防風(fēng)(各六分) 陳皮 牡丹皮(各五分)

    生姜一片,紅棗二枚為引。

    加味消遙散(有一種病后瘦弱,唇白氣虛,感時氣出痧疹,或體虛痧出白色,少紅活者。)

    白術(shù)(米泔水浸炒) 蘇薄荷 陳皮 白茯苓 白芍(酒炒) 麥門冬 柴胡 當歸身 甘草 牡丹皮 干葛 白水煎。

    犀角解毒化痰清火丸(痧麻證咳嗽氣喘,唇紅結(jié)熱在內(nèi),煩躁不安,或口鼻出血者。)

    生犀角 紫草 連翹心 花粉 牡丹皮 薄荷 甘草梢 川貝母(去心各一兩) 黃連 牛蒡子(各三錢) 生地黃(二兩) 當歸尾(八錢) 赤芍(六錢)

    共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竹葉湯服。

    健脾肥兒丸(痧疹后失調(diào),體瘦氣虛,或成疳疾或泄瀉。)

    人參 橘紅 廣皮(各五錢) 黃 (蜜炙) 白扁豆(炒) 白術(shù)(米湯浸炒) 山藥 白茯苓(各一兩) 當歸 百合(各八錢) 白芍(酒炒) 地骨皮 甘草(各六錢) 川黃連(炒,三錢) 山楂肉 神曲(炒,各二兩)

    磨細,煉蜜丸彈子大。每食遠白湯調(diào)服。

    天真膏(痧疹復(fù)咳嗽內(nèi)熱不調(diào),心神慌亂,夜臥不安,脾虛或生瘡疥。)

    白術(shù)(米湯浸炒) 生地黃 元參 生黃 知母 麥門冬(去心) 沙參 生苡仁 桑皮(各四兩) 白茯苓 當歸 白茯神 橘紅 牡丹皮 紫苑 棗仁(炒,各二兩)

    取長流水用砂鍋桑柴文武火煎成珠,用上好白蜜收成,盛凈器內(nèi),每服三五茶匙,白滾水調(diào)服。

    防風(fēng)發(fā)表湯(初起發(fā)熱未見時,二三日或四五日內(nèi),或者奶痧見疹,皆宜用此疏風(fēng)清熱。)

    防風(fēng) 川芎 甘草(各五分) 山楂肉(二錢) 干葛 桔梗(各八分) 枳殼(炒,七分) 蘇梗 荊芥 當歸 陳皮(各六分) 紅花(三分) 杏仁(去皮尖炒,一錢)

    白水煎,如冬月天寒加羌活或蜜炒麻黃,引用細蔥白半寸。朱氏曰∶可去陳皮加牛蒡子七分、連翹五分,夏月炎熱可加炒黃芩五分,如小便黃澀可加木通七分。

    孟氏介石募施治痧神方(凡遇痧疹,不拘四時,皆可煎服,藥味分兩萬勿增損。)

    石膏( ,二兩) 當歸尾 干葛 桑白皮(各一兩) 荊芥 地骨皮 桔梗(各八錢) 牛蒡子 赤芍 陳皮 薄荷(各五錢) 枳殼 貝母 甘草(各四兩) 紅花(三錢)

    共為細末。每次用末三五錢,白水三盅煎湯濾去渣服,輕者三五服,重者六七服立愈。照方施濟,功德無竅,大能起發(fā)透表,解毒清熱,不傷元氣,是以功有神效,并表藥性于下。(石膏味辛色白達表,淡而利竅, 用即純,痧證要藥,清涼解毒用以為君。陳皮、枳殼、桔梗疏氣消肺脹,桑皮潤肺止喘,清火化痰,紅花、歸尾、赤芍味辛治肺經(jīng)血熱,血活則毒散,牛蒡子解毒發(fā)癮疹,干葛味辛發(fā)表解渴透肌,薄荷清肺胃間熱,通氣舒毛孔,地骨皮解肺毒消熱燥,甘草解毒和藥,荊芥散血分之風(fēng)熱,能開毛孔,貝母味辛,化痰解毒。)朱氏曰∶予見去桑皮不用,可加前胡一兩,防風(fēng)八錢,酒炒黃芩八錢,連翹五錢。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