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王肯堂曰∶月蝕疳瘡,生小兒耳竅之旁,雖曰指月而生,恐未必然。大抵風濕熱毒成疳耳。(《準繩》)
馮魯瞻曰∶若風濕相搏則生耳瘡。更有以手指月,遂使兩耳之后生瘡者,名曰月蝕瘡。及凍耳、蟲傷、撥損之類外因者,并從外治。(《錦囊》)
周文采曰∶月蝕瘡生于兩耳鼻面,爛及下部諸竅,浸入筋絡(luò)。月中則瘡盛,月末則瘡衰,以其隨月盈虧故名。(《集驗》)
《心法》曰∶月蝕瘡,又名旋耳瘡,生于耳后縫間,延及耳折上下,如刀裂之狀,色紅時流津黃水。由膽脾濕熱所致。
月蝕疳瘡(圖缺)
《醫(yī)學入門》(公元 1624 年)明.李榳著。八卷。內(nèi)容為臟腑圖,明以前醫(yī)家簡介,經(jīng)絡(luò)、臟腑、診斷、針灸、本草、外感、內(nèi)傷、雜病、婦幼、外科、用藥賦、古方歌括、急救、怪病、治 法、習醫(yī)規(guī)格等。
《醫(yī)學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國彭(鐘齡)著。五卷。總結(jié)了辨證施治的八綱、八法、因證立方,條分縷析,多為臨床心得之語。末附《外科十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王肯堂曰∶月蝕疳瘡,生小兒耳竅之旁,雖曰指月而生,恐未必然。大抵風濕熱毒成疳耳。(《準繩》)
馮魯瞻曰∶若風濕相搏則生耳瘡。更有以手指月,遂使兩耳之后生瘡者,名曰月蝕瘡。及凍耳、蟲傷、撥損之類外因者,并從外治。(《錦囊》)
周文采曰∶月蝕瘡生于兩耳鼻面,爛及下部諸竅,浸入筋絡(luò)。月中則瘡盛,月末則瘡衰,以其隨月盈虧故名。(《集驗》)
《心法》曰∶月蝕瘡,又名旋耳瘡,生于耳后縫間,延及耳折上下,如刀裂之狀,色紅時流津黃水。由膽脾濕熱所致。
月蝕疳瘡(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