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瘍醫(yī)大全》 腎

    作者: 顧世澄

    經(jīng)曰∶腎者,作強(qiáng)之官,伎巧出焉。

    又曰∶腎者,任也。主骨,而任周身之事,故強(qiáng)弱系之。

    腎圖(圖缺)

    《甲乙經(jīng)》曰∶腎者,引也。能引氣通于骨髓。

    《卮言》曰∶腎者,神也。妙萬物而言也。

    經(jīng)曰∶腎附于脊之十四椎下,其合骨也,其榮發(fā)也,開竅于二陰。

    《難經(jīng)》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藏精與志。

    華元化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

    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裹,各有帶兩條,上條系于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穴,是腎經(jīng)帶過處,上行脊髓至腦中,連于髓海。

    又曰∶命處于中,兩腎左右開闔,正如門中棖 ,故曰命門。一陽處二陰之間,所以成坎也。靜而闔,涵養(yǎng)乎一陰之真水,動(dòng)而開,鼓舞乎龍雷之相火,靜為陽本,陰為陽基也。

    又曰∶足少陰經(jīng)腎。

    又曰∶是經(jīng)常少血多氣。

    又曰∶酉時(shí)氣血注于腎。

    《黃庭經(jīng)》∶人身神名曰腎神,玄冥字育嬰。

    《靈樞》曰∶耳者,腎之官也。腎病者,顴與顏黑,耳枯焦。

    象川翁曰∶精生于谷。(然醴郁之味,不能生精。惟恬澹之味,乃能補(bǔ)精生氣,氣自生神。)

    經(jīng)曰∶精不足者,補(bǔ)之以味。

    《黃庭經(jīng)》曰∶急守精室,勿妄泄閉而寶之,可長活。

    經(jīng)曰∶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原注∶腎為都會關(guān)司之所,非腎一臟獨(dú)有精也。)

    《真詮》曰∶五臟各有藏精,并無停泊于其所。蓋人未交感,精涵于血中,未有形狀,交感之后,欲火動(dòng)極而周身流行之血,至命門而變?yōu)榫孕寡伞9室匀怂怪?,貯于器,拌少鹽酒,露一宿則復(fù)為血矣。

    經(jīng)曰∶腎者,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腎,在時(shí)為冬,在方為北,在色為黑,通竅于耳。

    經(jīng)曰∶北方水也,萬物所以合藏也。

    又曰∶臟真下于腎,腎藏骨髓之氣也。肺金為母,肝木為子,膀胱為腑,克火主骨,若久立則傷骨,司藏與志,其類水,其畜彘,其卦坎,其性智,其華在發(fā),其谷豆,其應(yīng)四時(shí),上為辰星,其病在骨,其音羽,羽者舒也,陽氣將復(fù),萬物舒生也。其數(shù)六,其臭腐,其聲呻,其氣吹,其液唾,在變動(dòng)為栗,其味咸,其蟲鱗,其果栗,其菜藿。下應(yīng)腰腎而色黑,然黑欲如重漆光澤,不欲如炭。

    《靈樞》曰∶腎應(yīng)骨,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更腎主寒,然寒則傷腎,病主為疝。痘主黑陷,若淫欲過度則傷骨,濕氣勝則病,其病之候則面黑恐欠足寒,逆氣腹痛,飧泄而后重,臍下動(dòng)氣。腎實(shí)則腹膨脹而體重,少氣不言,骨疼飧泄,并小便少;腎虛則欲墜下縮身,面青 白,顱囟開解,下竄畏明,心懸如饑,胸痛引脊,厥逆溲多而耳鳴。腎絕則反目直視,狂言遺尿,腰折骨枯,然腎絕者四日死。平脈則冬旺七十二日而脈沉濡石,石者沉濡而滑,舉指來疾,其賊則緩而大,并面大黃,皆逆。其危脈則石如轉(zhuǎn)索,去如彈石。

    又曰∶腎又為氣之臟,主納。

    又曰∶其日壬癸,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為陰中之少陰,通于冬氣。

    《入門》曰∶腎主受水谷之精而至靜,惟子時(shí)濁氣一動(dòng)而已。

    又曰∶腎與臍相對,與腰相應(yīng),腰者腎之外候。

    又曰∶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腎為牝者,陰也。

    又曰∶腰者,腎之府,轉(zhuǎn)搖不能,腎將憊矣。

    又曰∶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

    又曰∶諸寒收引,皆屬于腎。

    《靈樞》曰∶腎者主為外,使之遠(yuǎn)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

    又曰∶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耳高者腎高,耳后陷者腎下,耳堅(jiān)者腎堅(jiān),耳薄不堅(jiān)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

    又曰∶腎小則臟安難傷,腎大則善病腰痛,易傷于邪,腎高則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腎下則腰尻痛,或?yàn)楹蕖DI堅(jiān)則不病腰背痛;腎脆則善病消癉。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

    又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汗出浴水則傷腎。

    《難經(jīng)》曰∶久坐濕地,強(qiáng)力入水則傷腎。

    又曰∶臟各有一,腎獨(dú)有兩者,何也?然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為腎,其右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元?dú)庵狄?。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腎有二也。

    《入門》曰∶命門非正臟,三焦非正腑也。

    《靈樞》曰∶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xiàng)痛,時(shí)眩。

    經(jīng)曰∶腎熱者,色黑而齒枯。

    又曰∶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痛,出白一名蠱。(注曰∶出白,謂溲出白液也。)

    又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nèi)消,動(dòng)作益衰,真臟來見,期一歲死,見其真臟,乃予之期日。(注曰∶此腎之藏也,期三百六十五日內(nèi)死。)

    《難經(jīng)》曰∶外證面黑,善恐,數(shù)欠。內(nèi)證臍下有動(dòng)氣,按之牢苦痛,其病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

    《靈樞》曰∶腎氣虛則厥,實(shí)則脹。

    又曰∶腎實(shí)則腹大腔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fēng)。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

    《入門》曰∶腎虛則心懸如饑善恐。

    太乙真人曰∶戒色欲,養(yǎng)精氣,咽津液,養(yǎng)臟氣。

    無名子曰∶天一生水,在人曰精,地二生火,在人曰神。

    經(jīng)曰∶腎藏精與志。志者,專意而不移者也。

    又曰∶臟氣絕則神見于外。(無錫游氏子,以酒色得疾,常見兩女子衣服鮮麗,冉冉至腰而沒。醫(yī)者曰∶此腎神也,腎絕則神不守舍,故見于外也。)

    《靈樞》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疼厥,精時(shí)自下。

    經(jīng)曰∶其精管自兩腎脊骨間發(fā)來,繞大腸之右,從溺管下,同出前陰而泄精。

    又曰∶水旺于冬,相于秋,廢于春,囚于夏,死于季夏,其壬日壬癸,王時(shí)人定夜半,困日丙丁,困時(shí)禺中,死日戊己,死時(shí)日 。( ,乃日昃也。)

    又曰∶腎俞在十四椎旁,募在京門腰間季脅。

    又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又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藏精于腎。(二陰,前陰后陰。)

    又曰∶腎也者,其榮在發(fā)。發(fā)無潤澤者,骨先死。

    又曰∶兩氣通于腎。

    又曰∶精氣并于腎則恐。

    又曰∶腎惡燥。

    又曰∶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

    又曰∶久立傷骨,勞于腎也。

    又曰∶損其腎者,益其精。

    又曰∶腎色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又曰∶黑如烏羽者生,如 者死。( ,音苔。)

    又曰∶腎熱者,頤先赤。

    又曰∶腎熱病者,先腰痛脛酸,苦渴數(shù)飲身熱,熱爭則項(xiàng)痛而強(qiáng), 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xiàng)痛員員澹澹然。(員員,謂似急也。澹澹,謂似欲不足也。)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

    又曰∶腎開竅于二陰,實(shí)則脹滿。

    又曰∶腎著之病,其人從腰以下冷,腰重如帶五千錢。

    又曰∶腎脹者,腹?jié)M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又曰∶腎水者,腹大臍腫腰重,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頭汗,其人足逆寒,大便反堅(jiān)。

    又曰∶腎病者,色黑氣弱,呼吸少氣,兩耳若聾,腰痛時(shí)時(shí)失精食減,膝以下清,其脈沉遲為可治,宜補(bǔ)。

    (清,冷也。)

    又曰∶腎瘧者,令人灑灑,腰脊痛,宛轉(zhuǎn)大便難,目 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音絢。目動(dòng)也。)

    又曰∶肺移寒于腎,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堅(jiān),水氣客于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治主于肺,肺移熱于腎,傳為柔 。( ,音次。惡也。)

    又曰∶精脫者耳聾。

    《仙經(jīng)》曰∶背后有三關(guān),腦后曰玉枕關(guān),夾脊曰轆轤關(guān),水火之際曰尾閭關(guān),皆精氣往來之道路也。若得斗柄之機(jī)斡運(yùn),則上下循環(huán),如天河之流轉(zhuǎn)也。

    謙甫曰∶夫腎藏天一,以慳為事,志意內(nèi)治則精全而澀。若思想外淫,房室太甚,則固有淫佚不守,輒隨溲尿而下。然本于筋 者,以宗筋弛縱也。

    經(jīng)曰∶其不御女漏者,或聞淫事,或見美色,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fā)為筋痿,而精自出者,謂之白淫,宜乎滲漏而不止也。

    丹溪曰∶精滑專主濕熱,宜知、柏、蠣、蛤。

    經(jīng)曰∶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fā)為筋痿,及為白淫。

    《入門》曰∶少時(shí)欲過腸脫而遺泄者,宜金鎖正元丹。

    又曰∶欲心一動(dòng),精隨念去,礙滯久則莖中疼痛,常如欲小便然,或小便而出,或不從便出而自流者,謂之遺精,比之夢遺尤甚。(《綱目》曰∶一人虛而泄精,脈弦大,用五倍子一兩,白茯苓二兩為丸,服之良愈,澀脫之功,敏于龍蠣。)

    又曰∶不因夢而自泄者,謂之精滑,皆相火所動(dòng)也。

    東垣曰∶面色白而不澤,悲愁欲哭,脈按之空虛,是為脫精脫神,宜峻補(bǔ)肝腎,收斂補(bǔ)氣,補(bǔ)益元陽。

    《醫(yī)鑒》曰∶童男陽盛,情動(dòng)于中,志有所慕而不得,遂成夜夢而遺精,慎不可補(bǔ),宜清心定志。

    張子和曰∶莖中作痛,痛極則癢,或陰莖挺縱不收,或出白物如精,隨溲而下,得之于房室勞傷,及邪術(shù)所使,謂之白淫,宜以降心火之劑下之。

    《真誥》曰∶精者人之神,明者身之寶,勞多則精散,營兢則明消。

    經(jīng)曰∶心火旺盛,腎水不足,心有所欲,速于感動(dòng),疾于施泄。

    又曰∶腎在志為恐。

    又曰∶胃為恐。(注曰∶胃熱則腎氣微弱,故為恐。)

    又曰∶精氣并于腎則恐,由心虛而腎氣并之,故為恐。

    《靈樞》曰∶足少陰之脈病,善恐。

    又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

    又曰∶恐懼者神蕩散而不收。

    又曰∶恐則氣下。(注曰∶上焦固禁下焦氣還,故氣不行矣。)

    子和曰∶肝藏血,血不足則恐。

    《綱目》曰∶恐與驚相似,然驚者,為自不知也。恐者,為自知也。蓋驚者聞響乃驚,恐者自知如人將捕之狀,及不能獨(dú)自坐臥,必須人為伴侶,方不恐,或夜必用燈燭,亦恐懼者是也。

    《靈樞》曰∶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善忘其前言。

    經(jīng)曰∶腎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

    丹溪曰∶恐傷腎者,以思勝之,以憂解之。

    經(jīng)曰∶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臟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屬于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動(dòng),則相火亦動(dòng),動(dòng)則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雖不交會,亦暗流而疏泄矣。所以圣人只是教人收心養(yǎng)心,其旨微矣。

    《直指》曰∶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臟制在腎,氣虛不能管攝,因小便而出者,曰尿精,因見聞而出者,曰漏精。

    《入門》曰∶初因君火不寧,久則相火擅權(quán),精元一于走而不固,甚則夜失連連,日亦滑流不已,宜坎離丸。知柏用童便九蒸、九曬、九露,地黃煎膏丸,鹽湯下。

    又曰∶夢遺不可作虛冷,亦有經(jīng)絡(luò)熱而得之。

    《脈經(jīng)》曰∶男子脈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也。

    又曰∶澀脈為精血不足之候,丈夫脈澀號傷精。

    又曰∶澀為精竭血枯。

    《脈訣》曰∶遺精血濁,當(dāng)驗(yàn)與尺,結(jié)芤動(dòng)緊,二證之的。

    《醫(yī)鑒》曰∶微澀傷精。

    戴氏曰∶夢遺精滑,皆相火所動(dòng),久則有虛,而無寒也。

    又曰∶夢遺日久,氣下陷宜升提腎氣以歸原。

    《本事》曰∶腎氣閉,即泄精。

    又曰∶腎藏精,蓋腎能攝精氣,以生育人倫者也?;蛴蛏ⅲ灾饔谀I,今腎氣衰,則一身之精氣無所管攝,故妄行而出不時(shí)。

    《綱目》曰∶夢遺屬郁滯者居大半,庸醫(yī)不知其郁,但用澀劑固脫,殊不知愈澀愈郁,其病反甚。

    仲景曰∶失精家,小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fā)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經(jīng)曰∶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能聞五音矣。

    《靈樞》曰∶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

    經(jīng)曰∶病在腎,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長夏,長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

    又曰∶腎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

    又曰∶腎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

    又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腎欲堅(jiān),急食苦以堅(jiān)之,用苦補(bǔ)之,咸瀉之。

    又曰∶腎病禁犯 HT ,熱食溫炙衣。

    《綱目》曰∶腎本無實(shí),不可瀉。

    錢氏曰∶只有補(bǔ)腎地黃丸,無瀉腎之藥。

    《綱目》曰∶左腎屬水,水不足則陰虛,宜六味地黃丸。右腎屬火,火不足則陽虛,宜八味丸,加減八味丸。

    又曰∶六味地黃丸,血虛陰衰,熟地黃為君;精滑山茱萸為君;小便若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為君;小便淋澀,澤瀉為君;心氣不足,丹皮為君;皮膚干澀,山藥為君。

    《入門》曰∶小便清利,脈沉遲,是冷氣歸腎。小便赤澀,脈沉數(shù),是熱氣歸命門。是腎與命門脈同者,謂其所受之病同歸于膀胱一府也。

    經(jīng)曰∶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塞,上下不通而終矣。

    金匱真言論曰∶冬氣者,病在四肢,腎之應(yīng)也。

    《靈樞》曰∶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親,則肉軟卻,故齒長而垢,發(fā)無澤,發(fā)無澤者,骨先死,戊日篤,己日死。

    仲景曰∶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脈浮而洪,身汗如雨,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者,此為命門絕也。

    《脈經(jīng)》曰∶腎絕四日死,何以知之?齒為暴枯,面為正黑,目中黃色,腰中欲折,自汗如流水。一云∶人中平,十日死。

    夢與鬼交泄精,名曰夢遺。專主于熱。

    又曰∶腎咳之狀,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咳,音概,氣逆也。)

    又曰∶腎風(fēng)之狀,多汗惡風(fēng),面寵然浮腫,(龐,音忙,豐濃貌。)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又曰∶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如人垂首向地尋物貌。)

    又曰∶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相屬;虛則夢見舟船溺人;厥氣客于腎,則夢臨淵沒居水中。

    又曰∶是動(dòng)病則饑不欲食,面黑如地色,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KT KT 如無所見,心如懸,病饑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謂骨厥,是主腎。

    又曰∶所生病者,口熱舌干,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膽腸癖,脊臀股內(nèi)后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又曰∶腎主寒,自病則足脛寒而逆,人之五臟,惟腎無實(shí),小兒痘瘡變黑陷,是腎水克退心火,多不治也。

    又曰∶心乘腎微邪,內(nèi)熱不惡寒,桂枝丸。

    又曰∶肺乘腎虛邪,喘嗽皮澀而寒,百部丸。

    又曰∶肝乘腎實(shí)邪,拘急氣搐身寒,理中丸。

    又曰∶脾乘腎賊邪,體重泄瀉身寒,理中丸。

    《人鏡經(jīng)》曰∶五行之間,惟腎之一臟,母盛而子反受邪,是物之性有不可一概論者,肺腎是也。何則?

    肺屬金,應(yīng)乎皮毛,所主者氣,腎屬水,主乎骨髓,所藏者精,氣之輕浮能上而不能下,精之沉重能下而不能上,此物性之自然,今肺盛,乃熱作也,氣得熱而上蒸,則肺不能下生于腎,則腎受邪矣,急以涼藥解之,使臟氣溫和,自能下生于腎,病必先求之于肺,若肺和而腎忽受病,不過脾濕相刑,所以有解肺熱去脾邪二藥,若脾肺俱和,而腎自病,亦當(dāng)察其本臟虛實(shí)而治之。

    足少陰腎引經(jīng)藥歌∶

    酉腎豬膚豬(苓白)茯苓,牡丹(皮)澤瀉(肉)桂阿(魏)?。ㄏ悖?,山(萸肉)吳茱(萸黃)柏砂(仁)烏藥,敗醬天(門)冬牡蠣停,(豆)豉桔(梗五)味(子)元(參)并獨(dú)活,(益)智(仁檀)香(甘)草(地)骨(皮)或(朱)砂行,下行知(母)附地(黃地)榆(蒼)術(shù),右腎沉(香黃) 益附稱。

    《難經(jīng)》曰∶冬脈石。

    經(jīng)曰∶勞而動(dòng)血者,屬腎。

    又曰∶若喉中常有血腥,一咯血即出,或鮮或紫或細(xì)屑者,為咯血,或鮮紅隨唾而出,為唾血。唾中帶血,咯出有血,或血絲,皆出于腎。

    又曰∶腫脹水腫,有十種之分,腰痛足冷為腎水,總而論之,腎虛不能行水,脾虛不能制水。

    又曰∶諸髓者,皆屬于腦。

    又曰∶黑如烏羽者生,黑如煤炭者死。

    又曰∶實(shí)則夢腰脊解軟,虛則夢涉水恐懼。

    又曰∶聲喑不出,寒厥不回,二便閉,不能泄,不能禁者,腎臟氣絕,不治證。

    又曰∶耳聾絕無聞,骨痛之極者,腎之經(jīng)病危證。

    補(bǔ)∶地黃、山萸肉、芡實(shí)、山藥、枸杞、桑螵蛸、牡蠣、杜仲、牛膝、龍骨、鎖陽、虎骨、龜版。

    瀉∶知母、黃柏。

    溫∶附子、鹿茸、破故紙、肉桂、沉香、膃肭臍。

    涼∶知母、黃柏、牡丹皮、地骨皮。

    引經(jīng)報(bào)使∶獨(dú)活、肉桂。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