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百草鏡∶制青鹽陳皮,即蘇州宋公祠遺法也。陳皮二斤,河水浸一日,竹刀輕刮去浮白,貯竹筐內(nèi),沸湯淋三、四次,用冷河水洗凈,不苦為度;曬至半干,可得凈皮一斤,初次用甘草、烏梅肉各四兩,煎濃汁拌曬,夜露,俟酥捻碎如豆大,再用川貝母去心四兩,青鹽三兩,研為細末,拌勻,曬露干,收貯。
消痰降氣,生津開郁,運脾調(diào)胃,解毒安神。
《時方歌括》(公元 1801 年)清.陳念祖(修園)著。二卷。 選擇常用方劑 108 首,按性質(zhì)分為十二類,敘理簡明,便于學習。
《時病論》(公元 1882 年)清.雷豐(少逸)著。八卷。闡述四時的“伏氣”、“新感”等急性熱病,立法清晰,為有關溫熱病 重要著作之一。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百草鏡∶制青鹽陳皮,即蘇州宋公祠遺法也。陳皮二斤,河水浸一日,竹刀輕刮去浮白,貯竹筐內(nèi),沸湯淋三、四次,用冷河水洗凈,不苦為度;曬至半干,可得凈皮一斤,初次用甘草、烏梅肉各四兩,煎濃汁拌曬,夜露,俟酥捻碎如豆大,再用川貝母去心四兩,青鹽三兩,研為細末,拌勻,曬露干,收貯。
消痰降氣,生津開郁,運脾調(diào)胃,解毒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