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玉機微義》 補虛之劑

    作者: 徐彥純

    加味補中益氣湯治內(nèi)傷心下痞方見內(nèi)傷門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脈弦四肢滿閉便難而心下痞加柴胡黃連甘草大便秘燥加黃連桃仁少加大黃歸身心下痞夯悶者加白芍黃連心下痞腹脹加五味子白芍砂仁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黃連心下痞嘔逆者加黃連生姜陳皮如冬月加黃連少入丁香藿香葉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半錢枳實三錢如不能食心下痞者勿加止根據(jù)方服之食已心下痞別服橘皮枳術(shù)丸按難知云中滿者勿食甘不滿者當食之如自覺滿而外無脹急之形乃痞也是不滿也當以甘而撐柱之又太陽病下之腹?jié)M時痛為脾桂枝加芍藥湯滿木也為甘所主故用芍藥之酸克其滿酸涼除滿急收能除甘所生甘溫生滿緩散能除酸所主也謹按痞證有氣不運化及陰虛損血者前論已詳故收入此補虛之劑但世俗不明此理往往例用峻快藥下之復痞或致危篤者多矣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