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幼科證治準繩》 膿血相雜痢

    作者: 王肯堂

    《圣惠》夫小兒膿血痢者,由熱毒在臟,血得熱則流溢,滲入大腸,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蘊結,血化為膿,腹虛則泄,故成膿血痢也。

    《葛氏肘后》小兒毒下及赤滯,下如魚腦。

    白頭翁丸

    方白頭翁(三分)黃連(六分,研)石榴皮(三分,有毒、除石榴皮,用犀角屑三分)上三物,以水二升,煮取八合,兒生四十日以五合為三服,大者,則加藥。

    《肘后》乳母方

    扁豆莖(一升,炙令干,乃切之)人參(三兩)上,以水三升,煎取一大升半,去滓取汁,煮粟米粥與乳母食之,良。常遍蓋覆乳勿冷,佳。又法,乳母常食粥,仍欲乳兒,先捻去少許,即當佳。

    《肘后·近效方》

    療小兒三歲即患痢,初患膿少血多,四日膿多血少,日夜四十余行。朱子丸方服即效。

    生地黃(汁五小合)羊腎脂(一小合)上先溫腎脂令暖,分三四服,立效。乳母須禁食,并有乳母方在前。

    《千金》黃柏湯

    治小兒夏月傷暴寒,寒折大熱,熱入胃,下赤白滯如魚腦,壯熱頭痛,身熱手足煩,此太陽之氣外傷于寒,使熱氣便入胃也,服此方良。若誤以利藥下之,或以溫脾湯下之,則熱劇。以利藥下之,便數去赤汁如爛肉者,或下之不瘥,后以澀熱藥斷之,下既不止,倍增壯熱者服之即效?;蛘邷夭崾?,復遇暴寒折之,熱入腹中,下血如魚腦者,服之良。

    黃柏黃連白頭翁(一作白蘞)升麻當歸牡蠣石榴皮黃芩寄生甘草(炙。各二分)犀角艾葉(各一分)上十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百日兒至二百日,一服三合,二百余日至期歲,一服三合半。

    《千金》治小兒赤白滯下雜方薤白一把,豉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柏葉、麻子末各一升,以水五升,煮三沸,百日兒每服三合。亂發(fā)灰、鹿角灰等分,三歲兒以水和服三錢匕,日三。牛角灰,水和服三方寸匕。搗石榴汁服之。燒蜂房灰,水和服之。生地黃汁、白荷根汁各五合,微火上煎。

    單服生地黃汁一合。

    《圣惠》吳藍散

    治小兒膿血痢如魚腦,腹痛。

    吳藍川升麻赤芍藥龍骨(各一兩)梔子仁(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豉三七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樗根皮散

    治小兒膿血痢如魚腦,困重。

    臭樗根皮(一分,銼,炒微黃)枳殼(去瓤,麩炒微黃)黃連(去須,微炒)蕪荑(微炒)赤芍藥(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豉三十粒、蔥白一莖,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人參散

    治小兒膿血痢,多時不瘥,腹痛羸瘦,不欲飲食。

    人參(去蘆頭)當歸(銼,微炒)地榆(微炙、銼)阿膠(搗碎,炒令黃燥)黃連(去須,微炒)子芩黃柏(微炙,銼)赤芍藥蕪荑(微炒)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薤白一莖,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雞屎礬丸

    治小兒膿血痢不瘥,漸加瘦弱。

    雞屎礬(燒灰)龍骨阿膠(搗碎,炒令黃燥)黃連(去須,微炒。各一兩)胡粉(一分,炒微黃)上件藥搗,羅為末,煎釅醋為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暖漿水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養(yǎng)生必用》

    黃連阿膠丸

    治熱痢下重,膿血疼痛,腹中痛不可忍。老人、產婦、虛勞人、小兒、并宜服。

    黃連(去須,各兩半)白茯苓白芍藥阿膠(杵碎,慢火、炒如珠子白色,別杵為細末。各半兩)上,上三物為細末,斟酌米醋多少,熬膠得所,和勻入臼,杵萬下,眾手丸如綠豆大。每服自二十丸為始,止于五十丸,食前溫米飲下,日二三,以知為度,未知加藥。更丸一等如黃米大,與小兒服。

    燔發(fā)散

    治腸,下膿血。

    白石脂(一分)發(fā)(燒)甘草(炙。各二分)上為末。米汁和二刀圭,日二服。

    〔張渙〕健胃丹

    治泄利兼膿血,日漸羸瘦。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白礬(一分,枯令汁盡)烏梅肉(炒)龍骨白石脂神曲(炒)干姜(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醋煮面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青橘丹

    治冷熱相交,赤白相雜膿血。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當歸(湯洗,焙)黃連干姜(各一兩)濃樸(生姜制)肉豆蔻(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白面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食前。

    長沙醫(yī)者王充傳

    通神丸

    治小兒大人痢疾下膿血,里急腰重,臍腹疼痛。

    沒藥五靈脂乳香(各研細,炒,一錢)巴豆(七枚,去皮心膜、壓出油)上四味,同研令細勻,滴水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一粒,生木瓜研水下,不拘時候。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葉霖
  • 作者:
    郭士遂
  • 作者:
    陳士鐸
  • 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衛(wèi)生廳局、中醫(yī)藥管理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wèi)生局:

    全國中醫(yī)藥特色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活動自2003年開展以來,各地積極開展社區(qū)中醫(yī)藥服務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為指導各級衛(wèi)生、中醫(yī)藥行政管理部門、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機構進一步深入開展社區(qū)中醫(yī)藥服務工作,我局對各示范區(qū)社區(qū)中醫(yī)藥服務工作規(guī)律性經驗和規(guī)范性做法進行提煉、整理,起草制定了《社區(qū)中醫(yī)藥服務工作指南(試行)》?,F印發(fā)給你們,請結合各自實際情況,在工作中參考使用。在試行過程中有何意見和建議,請及時反饋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醫(yī)政司。

    聯 系 人:嚴華國 吳 迪

    聯系電話:010-65914966 65930672(傳真)

    二○○九年八月五日

    作者:
  • 作者:
  • (約著成于東漢時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見《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今有清.孫星衍等輯本若干種。 本書收藥物 365 種,分為上、中、下三品,是后漢以前藥物學的總結。

    學術價值:

    文獻價值:我國現存最早之藥學著作。

    理論價值:初步奠定了藥學理論之基礎。

    實用價值:記載之藥物,大多樸實有驗,歷用不衰。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