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幼科證治準繩》 諸失血證

    作者: 王肯堂

    〔曾〕小兒九道出血,何為而然?蓋人之所有者,血與氣也,心者,血之主,肺者,氣之主,氣主之,血主濡之,榮養(yǎng)百骸,灌溉絲脈,升降上下,榮衛(wèi)諧和,自然順適,一或不調,疾由生矣,或外為六淫所侵,內因七情所沮,氣乃留而不行,血乃壅而不濡,內外抑郁,不能流注以榮于身,必有妄動之患。叔和以芤脈為失血之義,在七表屬陽故也,陽明主乎多氣多血,未有不因熱而得,蓋氣血俱熱,熱郁內逼,失其常度,是以妄行。有在襁褓患此證者,固非七情所傷,皆因乳母執(zhí)著,不自寬釋,及啖辛辣之物,流于乳絡,兒飲之后,停滯不散,郁蒸于內,亦能動血。

    或居重幃暖閣,火氣熏逼,不令常見風日,積溫成熱,熱種則涌泄,或吐或衄,或大小腑亦多血來者。有氣虛而邪熱乘之,則血不得循流故道,滲于諸經(jīng),亦生走失之證,其面白,脈沉微,血淡紫,口氣緩,是也。又況嬰孩脆弱,易虛易實,因熱內攻,血隨氣行,或壅而上逆,或下而忘返,遂有吐血、衄血、瀉血、溺血之證,然而血不茍動,因氣使之,風不自生,因熱而起,由是而論,可以類推。治法,先明虛實,審得病源,隨經(jīng)施治,藥餌無瘥,則不失其機要。實則小柴胡湯加生地黃、絲茅根,或苦參亦好,并用水煎服?;蚓孜遘呱⒑衔搴蜏嗉咏z茅根、苦參、水煎,及投消毒飲。次用《局方》雞蘇丸、三黃丸、間服。虛則理中湯,及人參芎歸湯皆可服。間有醫(yī)者見其血盛,以為熱極,過投涼劑,遂使血寒不能歸源而妄流,其色紫黯而凝滯,或成小片,當服姜附之劑以溫之,自然流暢,毋致妄行為佳。

    小柴胡湯

    (潮熱)

    五苓散

    (驚)

    五和湯

    (里熱)

    消毒飲

    (喉痹)

    《局方》雞蘇丸

    (大吐血)

    三黃丸

    (里熱)

    理中湯

    (吐瀉)

    人參芎歸湯

    治九道血妄行。

    人參(去蘆)川芎當歸(酒洗。各半兩)荊芥(二錢半)上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無時。

    黃芩丸

    治小兒衄血、吐血、下血。

    上,以黃芩為末,煉蜜、丸如雞頭大。三歲一丸,濃鹽湯下。柏葉、石榴花,為末吹鼻,治衄血吐血。一方,定州瓷器末,治嘔血,破血止血。

    茅花湯

    治鼻衄不止,吐血下血。

    用茅花一大把,水三盞,煎濃汁一盞,分二服,即瘥。無花,根梗代之。兼治血痢黑痢。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