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久熱也,疳熱亦久,但兼面黃、吃炭土、鼻下爛也。《三因》小兒積熱者,表里俱熱,遍身皆熱,頰赤口干,小便赤,大便焦黃。先以四順清涼飲子利動臟腑則熱去,既去復熱者,內(nèi)熱已解、而表熱未解也,當用惺惺散、紅綿散、加麻黃微發(fā)汗,表熱乃去,表熱去后又發(fā)熱者何也。世醫(yī)到此,盡不能曉,或再用涼藥,或再解表,或以謂不可醫(yī),誤致夭傷者甚多。此表里俱虛,氣不歸元,而陽浮于外,所以再發(fā)熱,非熱證也,只用六神散入粳米煎,和其胃氣,則收陽歸內(nèi),身體便涼,熱重者,用銀白散?!苍撤e熱,眼胞浮腫,面黃足冷,發(fā)熱從頭,至肚愈甚,或聞飲食之氣,惡心及腸疼嘔吐。治法,詳載傷積論中。
按∶曾氏所謂積熱,乃指腹中有癖而熱,與久積之積不同,不妨并存之。
清涼飲子
(里熱)
惺惺散
(痘疹)
紅綿散
白僵蠶(炒,二兩)天麻(生用,一兩)南星(切薄片,油浸黃,二兩)蘇木節(jié)(另研,二兩半)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紅綿少許,同煎至六分,溫服。凡小兒風熱,頭目不清,并宜服之。若傷寒有表證發(fā)熱者,每服入去節(jié)麻黃末五分。有里熱心燥渴者,入滑石末半錢,同煎服之。
六神散
人參白茯苓干山藥白術(shù)白扁豆甘草(炙。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小盞,棗一枚,姜二片,同煎至五分,服。此藥用處甚多,治胃冷,加附子。治風證,加天麻。治痢。加鶯粟殼。
銀白散
干山藥白術(shù)白茯苓(各半兩)人參白扁豆知母甘草(炙)升麻(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小盞,棗一枚,生姜二片,同煎,溫服,不拘時候。
桃枝丸
疏取積熱及結(jié)胸。又名
桃符丸
。
巴豆霜大黃黃柏(各一錢)輕粉砂(各半錢)上細末,面糊丸,粟米大。煎桃枝湯下。一兒五七丸,五七歲二三十丸。未兒二三丸,臨臥服。
梔豉飲子
治小兒畜熱在中,身熱狂躁,昏迷不食。
梔子仁(七枚)豆豉(半兩)上用水三盞,煎至二盞,看多少服之,無時?;蛲虏煌?,立效。
梔子湯
治小兒積熱心臟,小便赤腫,口內(nèi)生瘡。
梔子仁木通當歸尾白芷(各二錢)防風甘草(各一錢)上為細末。麥門冬煎湯送下。
三黃丸
(里熱)〔曾〕
玉露飲
治頰赤咽干,心煩躁,睡不穩(wěn),身熱頭痛。兼中暑發(fā)渴昏悶,小便不通,驚氣入腎,夢中切牙,加金珠散,薄荷湯、空心調(diào)服。
寒水石(中有細紋手可碎者)石膏(潔白堅硬而有墻壁者。各一兩)甘草(三錢,曬干,天陰火焙)上,除前二味外,甘草銼曬或焙,同為細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溫湯,無時調(diào)服。或麥門熟水。
益元散
解暑毒,利小便,理煩渴,除驚悸。
滑石(六兩)粉草(一兩,細銼)上二味,或曬或焙,研為細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溫熱水,無時調(diào)服。涼水亦可。
萬安飲
推陳致新,除邪輔正,和益脾胃,宣通氣血,調(diào)順飲食,疏解風寒,寧心化痰,去煩理熱,不拘證在表里,并宜可投。常服,百病不生,真元益固,補養(yǎng)諸虛,亦有奇驗。此與《宣明論》當歸飲相類不遠,治法最多,其藥品之外惟加枳殼、半夏。
人參(去蘆)當歸(酒洗)大黃(生用)柴胡(去蘆)枳殼(去瓤炒)半夏(炮裂)芍藥(洗凈)黃芩防風(去蘆)甘草(十味各一兩)滑石末(六兩)上銼。除滑石末臨入和勻。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或加棗一枚同煎。
調(diào)胃散
桃枝丸取積熱后服之。
人參(三錢)白術(shù)(二錢半)甘草(炙)白茯苓鶯粟子(各一錢)白附子(半分)藿香丁香(各半錢)上為末。紫蘇湯下半錢或一錢。
中醫(yī)飲食營養(yǎng)學是在中醫(yī)理論體系的指導下,應(yīng)用食物來保健強身,預防和治療疾病或促進機體康復以及延緩衰老的一門學科。本課程主要由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尤海燕老師主講,國訊醫(yī)藥網(wǎng)絡(luò)科技開發(fā)(集團)有限公司設(shè)計制作而成。 整個課程包括上篇總論和下篇各論兩部分,上篇主要為中醫(yī)飲食營養(yǎng)學的基礎(chǔ)理論,共四章;后篇主要講述各種飲食的臨床應(yīng)用,分為十二章。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久熱也,疳熱亦久,但兼面黃、吃炭土、鼻下爛也。《三因》小兒積熱者,表里俱熱,遍身皆熱,頰赤口干,小便赤,大便焦黃。先以四順清涼飲子利動臟腑則熱去,既去復熱者,內(nèi)熱已解、而表熱未解也,當用惺惺散、紅綿散、加麻黃微發(fā)汗,表熱乃去,表熱去后又發(fā)熱者何也。世醫(yī)到此,盡不能曉,或再用涼藥,或再解表,或以謂不可醫(yī),誤致夭傷者甚多。此表里俱虛,氣不歸元,而陽浮于外,所以再發(fā)熱,非熱證也,只用六神散入粳米煎,和其胃氣,則收陽歸內(nèi),身體便涼,熱重者,用銀白散?!苍撤e熱,眼胞浮腫,面黃足冷,發(fā)熱從頭,至肚愈甚,或聞飲食之氣,惡心及腸疼嘔吐。治法,詳載傷積論中。
按∶曾氏所謂積熱,乃指腹中有癖而熱,與久積之積不同,不妨并存之。
清涼飲子
(里熱)
惺惺散
(痘疹)
紅綿散
白僵蠶(炒,二兩)天麻(生用,一兩)南星(切薄片,油浸黃,二兩)蘇木節(jié)(另研,二兩半)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紅綿少許,同煎至六分,溫服。凡小兒風熱,頭目不清,并宜服之。若傷寒有表證發(fā)熱者,每服入去節(jié)麻黃末五分。有里熱心燥渴者,入滑石末半錢,同煎服之。
六神散
人參白茯苓干山藥白術(shù)白扁豆甘草(炙。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小盞,棗一枚,姜二片,同煎至五分,服。此藥用處甚多,治胃冷,加附子。治風證,加天麻。治痢。加鶯粟殼。
銀白散
干山藥白術(shù)白茯苓(各半兩)人參白扁豆知母甘草(炙)升麻(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小盞,棗一枚,生姜二片,同煎,溫服,不拘時候。
桃枝丸
疏取積熱及結(jié)胸。又名
桃符丸
。
巴豆霜大黃黃柏(各一錢)輕粉砂(各半錢)上細末,面糊丸,粟米大。煎桃枝湯下。一兒五七丸,五七歲二三十丸。未兒二三丸,臨臥服。
梔豉飲子
治小兒畜熱在中,身熱狂躁,昏迷不食。
梔子仁(七枚)豆豉(半兩)上用水三盞,煎至二盞,看多少服之,無時?;蛲虏煌?,立效。
梔子湯
治小兒積熱心臟,小便赤腫,口內(nèi)生瘡。
梔子仁木通當歸尾白芷(各二錢)防風甘草(各一錢)上為細末。麥門冬煎湯送下。
三黃丸
(里熱)〔曾〕
玉露飲
治頰赤咽干,心煩躁,睡不穩(wěn),身熱頭痛。兼中暑發(fā)渴昏悶,小便不通,驚氣入腎,夢中切牙,加金珠散,薄荷湯、空心調(diào)服。
寒水石(中有細紋手可碎者)石膏(潔白堅硬而有墻壁者。各一兩)甘草(三錢,曬干,天陰火焙)上,除前二味外,甘草銼曬或焙,同為細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溫湯,無時調(diào)服。或麥門熟水。
益元散
解暑毒,利小便,理煩渴,除驚悸。
滑石(六兩)粉草(一兩,細銼)上二味,或曬或焙,研為細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溫熱水,無時調(diào)服。涼水亦可。
萬安飲
推陳致新,除邪輔正,和益脾胃,宣通氣血,調(diào)順飲食,疏解風寒,寧心化痰,去煩理熱,不拘證在表里,并宜可投。常服,百病不生,真元益固,補養(yǎng)諸虛,亦有奇驗。此與《宣明論》當歸飲相類不遠,治法最多,其藥品之外惟加枳殼、半夏。
人參(去蘆)當歸(酒洗)大黃(生用)柴胡(去蘆)枳殼(去瓤炒)半夏(炮裂)芍藥(洗凈)黃芩防風(去蘆)甘草(十味各一兩)滑石末(六兩)上銼。除滑石末臨入和勻。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或加棗一枚同煎。
調(diào)胃散
桃枝丸取積熱后服之。
人參(三錢)白術(shù)(二錢半)甘草(炙)白茯苓鶯粟子(各一錢)白附子(半分)藿香丁香(各半錢)上為末。紫蘇湯下半錢或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