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幼科證治準(zhǔn)繩》 不寐

    作者: 王肯堂

    〔薛〕經(jīng)曰∶陽明,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又曰∶胃不和則臥不安。夫人身之衛(wèi)氣,晝則行于陽,夜則行于陰,陽主動(dòng),陰主靜,寤則魂魄志意散于腑臟,發(fā)于耳目,動(dòng)于肢體,而為人身指使之用,寐則神氣各歸五宮,而為默運(yùn)之妙矣,若脾胃氣盛,則腑臟調(diào)和,水谷之精,各各融化以為平和之氣,若胃氣一逆,則氣血不得其宜,腑臟不得其所,不寐之證,由此生焉,當(dāng)用四君、遠(yuǎn)志酸棗仁。肝腎虛熱者,六味丸。心血不足者,真珠母丸。

    思慮過度者,歸脾湯。精神短乏者,人參養(yǎng)榮湯。病后余熱者,酸棗仁湯。膽虛不得眠者,人參竹葉湯。肝火不寧者,加味小柴胡湯。振悸不得眠者,四君、生姜、酸棗仁。夜啼驚哭不寐,各詳別證,當(dāng)參求之。

    仲景酸棗湯

    治虛勞虛煩不得眠。

    酸棗仁(炒,一錢)甘草知母(炒)茯苓芎生姜(各五分)上,水煎服。

    《本事》鱉甲丸

    治膽虛不得眠,四肢無力。

    鱉甲酸棗仁(炒)羌活黃(炒)牛膝(酒炒)人參(各一兩)五味子(五錢)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酒下。

    《圣惠》治骨蒸勞熱,煩心不得眠。用酸棗仁三錢,水煎熟,下地黃汁一蛤蜊殼服之。

    《本事》真珠母丸

    治肝膽二經(jīng),因虛內(nèi)受風(fēng)邪,臥則魂散而不守,狀若驚悸。

    真珠(別研細(xì),七錢半)當(dāng)歸熟地黃(各一兩半)人參酸棗仁(炒)柏子仁(各一兩)犀角屑茯神沉香龍齒(研。各半兩)上為末,煉蜜丸,小豆大,辰砂為衣。每服二十丸,白湯下,日午夜臥,各一服。

    人參竹葉湯

    治虛煩不得眠。

    人參竹葉甘草(各二錢)半夏小麥麥門冬(各一錢五分)上,每服二三錢,姜二片,粳米一撮,水煎服。

    人參養(yǎng)榮湯

    (見盜汗)

    歸脾湯

    (見驚悸)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