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幼幼集成》 嘔吐證治

    經(jīng)曰∶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嘔吐酸,皆屬于熱,又曰∶寒氣客于腸胃,厥逆而出,故痛而嘔。夫嘔吐者,陽明胃氣下行則順,今逆而上行,故作嘔吐。其證有聲有物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有聲無物謂之噦,又曰干嘔,久病見此者死。蓋小兒嘔吐,有寒有熱有傷食,然寒吐熱吐,未有不因于傷食者,其病總屬于胃。復(fù)有溢乳、 乳、嘔噦,皆與嘔吐相似,而不可以嘔吐治之。更有寒熱拒隔之證,又有蟲痛而吐者,皆當(dāng)詳其證而治之。凡治小兒嘔吐,先宜節(jié)其乳食,節(jié)者,減少之謂也。凡嘔吐多渴,不可與之茶水,水入復(fù)吐,終不能止,必強(qiáng)忍一二時(shí)久,而后以米湯與之,吐自止矣。

    寒吐者,乳片不消,多吐而少出,面白眼慢,氣緩神昏,額上汗出,脈息沉微,宜溫中消食。輕者藿香正氣散,不止,理中湯加藿香,又不止,參香散。再若不止,此陰盛格陽,謂之拒格,急以理中湯一劑,用公豬膽汁和童便少許,將藥潤濕炒熟,煎服即止。此《內(nèi)經(jīng)》熱因寒用之法也。蓋陰寒太過,陽熱之藥拒而不納,故以豬膽汁、童便為向?qū)?,其始則同,其終則異,下咽之后,陰體漸消,陽氣乃發(fā)也。

    熱吐者,面赤唇紅,吐飲少而出物多,乳片已消,色黃,遍身發(fā)熱而煩躁。夏月多此證,宜五苓散加藿香,不止,藿連湯,再不止,用理中湯,煎熟,調(diào)六一散冷服即止。此寒因熱用也。

    傷食吐者,眼泡浮腫,面色微黃足冷,其熱日輕夜重,或吐餿酸之氣,或吐黃水,或吐青痰,其脈弦實(shí)而滑。此有宿食也,宜下去其積乃止,消積丸。

    傷乳吐者,才乳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食無度,脾胃嬌嫩,不能運(yùn)化。此滿則溢也,名嗌乳。但宜節(jié)其乳,則吐自止。

    乳者,時(shí)時(shí)吐乳而不多,似吐非吐,皆胃虛所致也,宜參香散。

    有乳多而吐出者,非真吐也;茍不知禁,即成真吐也。百日內(nèi)小兒多有之,蓋身小身軟,必等乳母擁抱之,茍有傾側(cè),乳即溢出。此人事也,不須用治。

    嗽吐者,兒有咳嗽,必待其嗽定,方可與乳。若嗽未定,以乳哺之,其氣必逆,乳不消化而為痰,痰氣壅塞,嗽不得轉(zhuǎn)而吐乳也,枳桔二陳湯。

    小兒初生三日內(nèi)吐乳者,用丁香三粒、陳皮三分,生姜三片,煎服自止。又不若煨姜湯更妙!此予用最多者,蓋三四日內(nèi)總皆寒吐也。

    初起 乳,即當(dāng)調(diào)治。如 不已即成吐,吐不已即成嘔,嘔不已即成噦,至此胃氣大虛,精神漸脫矣,若嘔吐不已,日漸沉困,囟陷囟腫,青筋大露者;并頻吐不食,昏沉語塞,喘急大熱,常吐腥臭者,皆死。

    噦者,有聲無物,最惡之候,凡久病之后而見此者,皆為不治。

    予按∶為醫(yī)者臨延醫(yī)病,貴能體貼病情,能用心法。大凡嘔吐不納藥食者,最難治療。

    蓋藥入即吐,安能有功?又切不可強(qiáng)灌,胃口愈吐愈翻,萬不能止。予之治此頻多,先將姜湯和黃土作二泥丸,塞其兩鼻,使之不聞藥氣。然后用對(duì)證之藥煎好,斟出澄清,冷熱得中,止服一口,即停之半時(shí)之久,再服一口,又停之良久,服二口停之,少頃則任服不吐矣。斯時(shí)胃口已安,焉能得吐?愚人不知,明見其吐藥不納,偏以整杯整碗強(qiáng)灌之,則一吐傾囊而出,又何藥力之可恃乎?此等之法,不但幼科可用,即方脈亦當(dāng)識(shí)此。倘臨證不體病情,全無心法,即如嘔吐一證,雖能識(shí)病,雖能用藥,其如不納何哉?

    【入方】

    藿香正氣散方見卷二類搐門。

    理中湯方見卷二乳子傷寒門。

    參香散治小兒胃虛作吐,諸藥不止。

    官揀參(切片,焙干) 上沉香(銼末) 公丁香(研) 藿香梗(焙) 南木香(銼屑,各等分)

    共為細(xì)末,每服五七分,木瓜煎湯調(diào)服。

    五苓散方見卷二中暑門。此加藿香。

    藿連湯治小兒熱吐不止。

    真雅連(七分,姜汁炒) 紫濃樸(一錢,姜汁炒) 藿香葉(一錢)

    生姜三片,大棗三枚,水煎,熱服。

    六一散方見卷三痢疾簡便方。

    清積丸治食停胃口而作吐。

    西砂仁(十二個(gè),酒炒) 公丁香(九粒) 烏梅肉(三個(gè),蒸,去核,取凈肉) 巴豆仁(二粒,煨,捶去油)

    共研細(xì)末,米糊丸綠豆大。每服三丸,白湯送。

    枳桔二陳湯治小兒胸膈有痰,咳嗽作吐。

    陳枳殼(一錢) 芽桔梗(一錢) 白云苓(一錢五分) 法半夏(一錢) 真廣皮(一錢) 炙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大棗三枚,水煎,熱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