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幼幼集成》 傷濕證治

    經(jīng)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又曰∶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是濕之為病,有出于天氣者,雨露是也;有出地氣者,泥水是也;有出飲食者,酒漿生冷是也;有出人事者,汗衣臥濕,如小兒澡浴,糞穢,衣褓不干,皆是也。然所因雖異,悉由乎脾氣之虛,而辨治之法,其要惟二∶一曰濕熱,一曰寒濕盡之矣。病而發(fā)熱者,謂之濕熱;病而多寒者,謂之寒濕。濕熱之治,宜清宜利,熱去濕亦去也;寒濕之治,宜燥宜溫,非溫不能燥也。

    一濕熱證∶其證發(fā)熱身痛,多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jié),脈見洪滑,方是熱證。宜利宜清,柴苓湯、茵陳飲。如果濕熱之甚,或元氣壯而兼秘結(jié)不通者,方可推蕩之,集成沆瀣丹。

    一寒濕證∶惟脹滿泄瀉嘔吐,皆寒濕之病也。凡小兒喜弄冷水,坐臥濕地。其證頭痛身重,寒熱往來,宜胃苓湯。如兼嘔吐,加藿香、砂仁。如因中濕浮腫者,胃苓湯合五皮湯。如不效,必用溫補,俟陽氣漸復,則陰邪始退,如理中湯、八味丸,宜擇用之。

    凡脾虛多病濕,內(nèi)因酒面停滯,嗜瓜果,喜生冷、燒炙甘肥,以致濕熱壅溢而為病者,此內(nèi)因也;復有坐臥濕地,霧露陰雨所客,澡浴為風所閉,涉水為濕所郁,郁于肌腠則發(fā)黃,此濕由外生??梢妰?nèi)外所感,皆由脾氣虛弱,而濕邪乘而襲之。中濕發(fā)黃者,茵陳五苓散;不效,六君子湯燥里而黃自退。

    【入方】

    柴苓湯治中濕惡熱如瘧。

    官揀參(一錢) 北柴胡(一錢五分) 枯黃芩(一錢) 法半夏(一錢) 漂白術(shù)(一錢) 結(jié)豬苓(一錢)宣澤瀉(一錢) 上青桂(五分) 白云苓(一錢) 炙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大棗三枚,水煎,熱服。

    茵陳飲治中濕發(fā)黃作熱,大小便澀。

    茵陳蒿(二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赤茯苓(一錢) 甜葶藶(一錢) 小枳實(五分) 生甘草(五分)

    燈芯十莖,水煎,食前服。

    沆瀣丹方見卷二胎疾門。

    胃苓湯治中濕頭重體重,往來寒熱,和水土,調(diào)脾胃。

    漂蒼術(shù)(二錢) 炒濃樸(一錢) 廣陳皮(一錢炒) 白術(shù)(一錢) 白云苓(一錢) 結(jié)豬苓(一錢)宣澤瀉(一錢) 炙甘草(五分) 上青桂(五分)

    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服。

    五皮散此方合胃苓湯,專治浮腫,神效。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 桑白皮 五加皮(以上各二錢)

    燈芯十莖,大棗三枚為引,水煎,空心服。

    理中湯方見卷二傷暑門。

    八味地黃湯方見卷一保產(chǎn)門。

    茵陳五苓散治中濕發(fā)黃。

    茵陳蒿(二錢) 漂白術(shù)(一錢) 白云苓(一錢五分) 結(jié)豬苓(一錢) 宣澤瀉(一錢) 青化桂(五分)炙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大棗三枚為引,水煎服。

    六君子湯方見卷二非搐門。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