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經曰∶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時,陰受之則入五臟,下為飧泄,久為腸 。其證初起,兩眉皺而多啼,由腹痛也;煩躁不安,由里急后重也;數(shù)至圊而不能便,或赤白相兼,或單紅單白,是其候也。
按∶此證雖曰內傷飲食,莫不由于外感而發(fā)也。有至妙之治,人所不知,但以人參敗毒散升散之,其病即減。設有食飲停滯,輕則消導之,重則疏通之,去其積垢,無不愈者。昧者不察,反投訶、蔻止?jié)?,乃致積毒內郁,腹痛里急,欲圊不能。此通因通用之證,而反通因塞用,遂爾神昏擾擾者有之矣。急用沆瀣丹、三仙丹二藥同服,疏通之后,其病自去∶
【入方】
集成沆瀣丹方見二卷胎病論。
集成三仙丹治小兒縱口飲啖,食物過多,有形之物,填塞腸胃之間,不能轉運傳送,脾氣抑郁,所以發(fā)熱不退,眼閉難開,人事昏沉,四肢癱軟,儼然虛極之象。古人謂大實有羸狀,即此證也。昧者以為虛證而峻補之,或疑為驚風而鎮(zhèn)墜之,百無一救。速以此丸同沆瀣丹同服。待其下后,人事即清。
予救治既多,剖心相告∶痢疾誤用澀藥,閉其濕熱,比食物有形之塞,殆有甚焉,速宜下之,不下即死。
五靈脂(一兩) 南木香(五錢) 巴豆仁(四十粒)
上將靈脂、木香研為細末聽用。以巴豆剝去殼,取凈肉四十粒,去其肉上嫩皮,紙包水濕,入慢火中煨極熟,取起,另以棉紙包之,緩緩捶去其油,紙濕則另換,以成白粉為度,謂之巴霜。與前二味和勻,醋打面糊為丸,綠豆大,以朱砂為衣,曬干收貯。每服五丸,或七丸、九丸,量兒大小加減,合沆瀣丹二三丸同研爛,茶清調下。待其下后,其病立愈。此起死回生之藥,勿以常方視之。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經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yī)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熱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語。
《血證論》(公元 1885 年)清.唐宗海(容川)著。八卷。闡述氣血關系,血證的病機及其療法,極有心得。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經曰∶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時,陰受之則入五臟,下為飧泄,久為腸 。其證初起,兩眉皺而多啼,由腹痛也;煩躁不安,由里急后重也;數(shù)至圊而不能便,或赤白相兼,或單紅單白,是其候也。
按∶此證雖曰內傷飲食,莫不由于外感而發(fā)也。有至妙之治,人所不知,但以人參敗毒散升散之,其病即減。設有食飲停滯,輕則消導之,重則疏通之,去其積垢,無不愈者。昧者不察,反投訶、蔻止?jié)?,乃致積毒內郁,腹痛里急,欲圊不能。此通因通用之證,而反通因塞用,遂爾神昏擾擾者有之矣。急用沆瀣丹、三仙丹二藥同服,疏通之后,其病自去∶
【入方】
集成沆瀣丹方見二卷胎病論。
集成三仙丹治小兒縱口飲啖,食物過多,有形之物,填塞腸胃之間,不能轉運傳送,脾氣抑郁,所以發(fā)熱不退,眼閉難開,人事昏沉,四肢癱軟,儼然虛極之象。古人謂大實有羸狀,即此證也。昧者以為虛證而峻補之,或疑為驚風而鎮(zhèn)墜之,百無一救。速以此丸同沆瀣丹同服。待其下后,人事即清。
予救治既多,剖心相告∶痢疾誤用澀藥,閉其濕熱,比食物有形之塞,殆有甚焉,速宜下之,不下即死。
五靈脂(一兩) 南木香(五錢) 巴豆仁(四十粒)
上將靈脂、木香研為細末聽用。以巴豆剝去殼,取凈肉四十粒,去其肉上嫩皮,紙包水濕,入慢火中煨極熟,取起,另以棉紙包之,緩緩捶去其油,紙濕則另換,以成白粉為度,謂之巴霜。與前二味和勻,醋打面糊為丸,綠豆大,以朱砂為衣,曬干收貯。每服五丸,或七丸、九丸,量兒大小加減,合沆瀣丹二三丸同研爛,茶清調下。待其下后,其病立愈。此起死回生之藥,勿以常方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