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幼幼新書》 傷寒大小便不通第八

    作者: 劉昉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大小便不通候∶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其大小便不通,是寒搏于氣而生熱,熱流入大小腸,故澀結(jié)不通。凡大小便不通,則內(nèi)熱不歇;或干嘔,或言語而氣還逆上,則心腹脹滿也。

    《圣惠》治小兒傷寒,壯熱心躁,頭痛口干,小便大便赤難。大黃散方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梔子仁 赤芍藥 甘草(炙微赤,銼) 黃芩(各一錢)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以利為效。

    《圣惠》治小兒傷寒五六日,壯熱心躁,口干煩渴,大小便難。三黃散方

    川大黃(銼碎,微炒) 麥門冬(去心,焙。各半兩) 石膏(一兩,細研) 甘草(炙微赤,銼) 川芒硝 黃芩黃連(去須。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頻服,以利為效。

    張渙犀角散方治小兒傷寒六七日,大便不通熱甚者。

    犀角(末) 川大黃(炮) 柴胡(去苗。各一兩) 人參(半兩,去蘆頭) 樸硝 甘草(炙。各一分)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以水八分一盞,入生姜二片,棗子一枚,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活人書》洗心散治遍身壯熱,頭目碎痛,背膊拘急,大熱沖上,口苦唇焦,夜臥舌干,咽喉腫痛,涕唾稠粘、痰壅,吃食不進,心神躁熱,眼澀睛疼;傷寒鼻塞,四肢沉重,語聲不出,百節(jié)痛,大小便不利;麩豆瘡,時行溫疫,狂語多渴及小兒天 風,夜驚,并宜服也。

    大黃(以米泔水浸一炊間,漉出令干,慢炒取熟) 當歸(炒) 芍藥(生用) 甘草(炙) 荊芥(各四兩) 白術(shù)(一兩,炒)

    上搗羅為細末。每服抄二錢,以水一盞,入生姜一片,薄荷二葉,同煎至八分,放溫,和滓服了,略臥仍去枕少時。如五臟壅實,煎四、五錢匕,若要溏轉(zhuǎn),則熱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