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圣惠》論夫小兒臍風者,由斷臍后為水濕所傷。或水在 袍之中,乳母不覺,濕氣傷于臍中。亦因其解脫,風冷所乘,遂令兒四肢不利,臍腫多啼,不能乳哺。若不急療,遂致危殆者也。
茅先生∶小兒生下三臘,有中臍風候。腹臍腫滿,口撮身熱,不太故乳哺。此候因母受胎時,好吃豬、雞、酒、面,恣情餐啜,遂流熱毒聚在胞中,牙兒飲母熱,血脈五臟未成就,故受風邪而得。若生下腹臍腫滿,所治者先以朱砂膏(方見驚積門中)用蜜化,奶上吮下。然后用豆豉膏(方見本門中)涂臍下四邊。十日之中下六服朱砂膏,其疾方愈。如見臍四邊黑,口撮不開,此為內(nèi)搐,不可治之,不在用藥。爪甲黑,當日死。
茅先生∶小兒中臍風,本因在胎受風熱,又因斷臍后水濕所傷,便是惡候。
《圣惠方》小兒臍病候∶古方小兒有臍風候,有臍濕候,有臍瘡候,三者皆因斷臍之后,為風濕所傷而成疾也。夫風入臍,令兒四肢不利,多啼不能乳哺,謂之臍風。其中濕,令臍腫濕,經(jīng)久不干,謂之臍濕。其風濕相搏,令臍生瘡,久而不瘥,謂之臍瘡。三者有一不已,則入于經(jīng)脈,多變?yōu)榘B。其已成癇者,作癇治之。
《圣惠》∶小兒初生至七日以來,臍風腫欲落。封臍雄鼠糞散方
雄鼠糞(七枚,微炒) 胡粉(半兩) 大棗(三分,去核) 綿帛灰 麝香(細研。各一錢)
上件藥搗,研為散??茨氂洳宦?,即用藥以敷之,所以不令風入故也。
《圣惠》治孩子才生下,斷了臍,便敷此散,冀免一臘內(nèi)臍風撮口方。
亂發(fā)(雞子大,燒令煙,欲斷不斷即堪用) 蜈蚣(一寸許,燒灰) 羚羊角(燒灰,一錢) 麝香(一小豆大) 雀兒飯甕子(三枚)
上藥相和,細研令勻,割臍了,便用敷之,效。
《圣惠》又方
上以瓜蒂燒灰研,敷之良。
茅先生∶小兒貼臍風。豆豉膏方
豆豉 天南星 白蘞 赤小豆(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大錢,用芭蕉自然汁調(diào)涂臍四邊,一日只一次調(diào)涂,兩日兩次,涂即安樂。(注在前。)
《良方》治褓中小兒臍風撮口法。每視小兒上下斷當口中心處,若有白色如江豆大,此病發(fā)之候也。急以指爪正當中掏之,自外達內(nèi)掏,令匝微血出亦不妨。又于白處兩盡頭,亦根據(jù)此掏,令內(nèi)外斷,只掏令氣脈斷,不必破肉。指甲勿令大 ,恐傷兒甚。予為河北察訪使,日到趙郡,有老人來獻此法云∶篤老惜此法,將不傳,愿以濟人。詢之,趙人云∶此翁生平手救千余兒矣,環(huán)趙數(shù)邑人皆就此翁治,應手皆愈。
《吉氏家傳》治臍風鎖口。
金頭蜈蚣(一個) 青州蝎梢(四個) 白僵蠶(七個) 瞿麥(二字)
上為末。用一字許吹鼻內(nèi),啼時可醫(yī)。更用薄荷水下一字在口。
(公元前五世紀? )原題戰(zhàn)國時秦越人撰。共有 81 個問答。系采摘《內(nèi)經(jīng)》的精要,設(shè)為問答,解釋疑難。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圣惠》論夫小兒臍風者,由斷臍后為水濕所傷。或水在 袍之中,乳母不覺,濕氣傷于臍中。亦因其解脫,風冷所乘,遂令兒四肢不利,臍腫多啼,不能乳哺。若不急療,遂致危殆者也。
茅先生∶小兒生下三臘,有中臍風候。腹臍腫滿,口撮身熱,不太故乳哺。此候因母受胎時,好吃豬、雞、酒、面,恣情餐啜,遂流熱毒聚在胞中,牙兒飲母熱,血脈五臟未成就,故受風邪而得。若生下腹臍腫滿,所治者先以朱砂膏(方見驚積門中)用蜜化,奶上吮下。然后用豆豉膏(方見本門中)涂臍下四邊。十日之中下六服朱砂膏,其疾方愈。如見臍四邊黑,口撮不開,此為內(nèi)搐,不可治之,不在用藥。爪甲黑,當日死。
茅先生∶小兒中臍風,本因在胎受風熱,又因斷臍后水濕所傷,便是惡候。
《圣惠方》小兒臍病候∶古方小兒有臍風候,有臍濕候,有臍瘡候,三者皆因斷臍之后,為風濕所傷而成疾也。夫風入臍,令兒四肢不利,多啼不能乳哺,謂之臍風。其中濕,令臍腫濕,經(jīng)久不干,謂之臍濕。其風濕相搏,令臍生瘡,久而不瘥,謂之臍瘡。三者有一不已,則入于經(jīng)脈,多變?yōu)榘B。其已成癇者,作癇治之。
《圣惠》∶小兒初生至七日以來,臍風腫欲落。封臍雄鼠糞散方
雄鼠糞(七枚,微炒) 胡粉(半兩) 大棗(三分,去核) 綿帛灰 麝香(細研。各一錢)
上件藥搗,研為散??茨氂洳宦?,即用藥以敷之,所以不令風入故也。
《圣惠》治孩子才生下,斷了臍,便敷此散,冀免一臘內(nèi)臍風撮口方。
亂發(fā)(雞子大,燒令煙,欲斷不斷即堪用) 蜈蚣(一寸許,燒灰) 羚羊角(燒灰,一錢) 麝香(一小豆大) 雀兒飯甕子(三枚)
上藥相和,細研令勻,割臍了,便用敷之,效。
《圣惠》又方
上以瓜蒂燒灰研,敷之良。
茅先生∶小兒貼臍風。豆豉膏方
豆豉 天南星 白蘞 赤小豆(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大錢,用芭蕉自然汁調(diào)涂臍四邊,一日只一次調(diào)涂,兩日兩次,涂即安樂。(注在前。)
《良方》治褓中小兒臍風撮口法。每視小兒上下斷當口中心處,若有白色如江豆大,此病發(fā)之候也。急以指爪正當中掏之,自外達內(nèi)掏,令匝微血出亦不妨。又于白處兩盡頭,亦根據(jù)此掏,令內(nèi)外斷,只掏令氣脈斷,不必破肉。指甲勿令大 ,恐傷兒甚。予為河北察訪使,日到趙郡,有老人來獻此法云∶篤老惜此法,將不傳,愿以濟人。詢之,趙人云∶此翁生平手救千余兒矣,環(huán)趙數(shù)邑人皆就此翁治,應手皆愈。
《吉氏家傳》治臍風鎖口。
金頭蜈蚣(一個) 青州蝎梢(四個) 白僵蠶(七個) 瞿麥(二字)
上為末。用一字許吹鼻內(nèi),啼時可醫(yī)。更用薄荷水下一字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