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葉選醫(yī)衡》 瘧疾證治論

    作者: 未知

    《內(nèi)經(jīng)》論瘧多以風(fēng)寒暑濕為言。然風(fēng)與暑,陽邪也。寒與濕,陰邪也。得病之由,多因夏傷于暑,汗大泄,腠理開發(fā),因遇夏氣 愴之水,寒邪先伏于皮膚,及遇秋令,而新涼束之,則表邪不能外越,于是乎陰欲入而陽拒之,陽欲出而陰遏之,陰陽相搏而病作矣。其證大抵多熱多寒,或單寒不熱,或單熱不寒,或先寒后熱,或先熱后寒,或有汗無汗,或汗多汗少,或頭疼骨痛,大渴引飲,或嘔吐不思食,或煩躁不得眠,或大便燥結(jié),或腹?jié)M瀉利。其淺者,病在三陽,能隨衛(wèi)氣以為出入,而一日一作;其深者,病在三陰,則邪氣不能與衛(wèi)氣并出,故或間日一作,或三四日作。作愈遲者,其病愈深。是以瘧之輕重,惟在陰陽淺深,于《本經(jīng)》則有寒溫癉瘧,及六經(jīng)五臟之分,語無漏義矣。丹溪復(fù)有食水痰飲敗血之別,此不過瘧之兼證耳,豈果因此而成瘧哉?其外如瘴瘧者,出嶺南瘴濕之地。牝瘧者,多生陽氣不足之人。勞瘧者,表里氣虛,因勞所發(fā)。鬼瘧者,本無瘧鬼,邪氣亂神。故治瘧者,當(dāng)察其邪之深淺,證之陰陽,必令其自臟而腑,自里而表,由陰而陽,由晏而蚤,引而散之,升而舉之,使邪氣得出,自然和矣。至于痰食血?dú)?,?nèi)寒內(nèi)熱等證,不過隨其甚者而兼治之,弗得以此為主而兼補(bǔ)。然邪在陽者取汗易,邪在陰者取汗難。又熱多者,涼藥為靈,寒多者,溫藥為主。其有外受風(fēng)寒,內(nèi)傷生冷,表里俱虛,則瘧痢并作者,以瘧感由經(jīng),痢感由藏,但兼表里而去,其溫濕之本,亦必漸愈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前五世紀(jì)? )原題戰(zhàn)國時(shí)秦越人撰。共有 81 個(gè)問答。系采摘《內(nèi)經(jīng)》的精要,設(shè)為問答,解釋疑難。

    作者:
  • 作者: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作者:
    葉霖
  • 作者:
    徐靈胎
  • 作者:
    王九思
  • 《普濟(jì)方》(公元 1406 年)明.朱橚等撰。 共168卷。凡 1960 論,2175 類、778 法、61739 方 239 圖。 收載方劑最多?!侗静菥V目》中附方有不少是從此書采錄的。

    作者:
    朱梓
  • 作者:
    朱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