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yī)方論》及“四診”、“運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xué)。
查古籍
(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yī)方論》及“四診”、“運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xué)。
盛(六一)便泄盜汗,腿軟納少而脹,脈弦澀,屬木侮脾土。
蒸于術(shù) 白芍 茯苓 橘皮 丹皮 砂仁殼 黨參 桑葉 炙草 淮麥 大棗 四帖痊愈。
□
曹氏(三四)胸悶便泄,納少而脹,脈左弦右軟,木來乘胃,泄肝通腑治法。金鈴子散加云苓、白芍、栝蔞皮、老姜。
□
陳(二一)久泄不止,納食作脹,失聰雀目,唇燥腿軟,脈左細弱右弦,屬木旺土虛。經(jīng)營勞力,是為重傷,宜補脾勝濕和肝。
黨參 蒸冬術(shù) 茯苓 焦白芍 豬苓 澤瀉 橘皮 濃樸 鉤藤 炙草
□
錢(二十)三日瘧起匝月,旬日前后患晨泄,熱重寒輕,胸悶不思納食,兩脈小數(shù),舌苔微黃。此邪踞膜原,陽氣下陷,治宜分理。
川郁金 濃樸 橘皮 茯苓 半夏 黃芩 柴胡 升麻 防風(fēng) 葛根 一服瀉止,又兩服發(fā)輕如不知矣。又前投扶中升提,已得桴應(yīng),納食大增;今但平理營衛(wèi),更須小心食物,彈指可愈。
半夏 橘皮 柴胡 知母 濃樸 茯苓 黃芩 紅棗
□
退庵自記∶乾隆己酉七月,患肢軟倦怠,見風(fēng)灑淅,后重便溏。此大腸之氣下迫,由于肺氣不宣,治須開暢手太陰,使臟氣通達,腑氣無有不利也。
杏仁(三錢) 桔梗(一錢) 防風(fēng)(一錢) 廣皮(一錢四味開暢肺氣為君) 楂肉(三錢) 黃芩(一錢五分) 檳榔(一錢) 郁金(一錢二分) 濃樸(一錢五味導(dǎo)滯開大腸之氣為臣使)
一服愈。
□
黃(四六)目黃腹痛,泄瀉咳嗆,胸悶不納。此由濕熱內(nèi)侵,風(fēng)涼襲肺,治以徹表清暑利小便。
杏仁 防風(fēng) 薄荷 前胡 黃芩 黑梔 楂肉 廣皮 茯苓 豬苓 澤瀉 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