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述》 冬寒

    作者: 程杏軒

    深秋入冬暴冷,折傷外感,發(fā)熱,頭痛,身痛,嘔惡,治從太陽。風傷衛(wèi),用桂枝法;寒傷營,用麻黃法。

    小兒肌疏易汗,難任麻、桂重表,輕則紫蘇、防風,身痛用羌活,然不過一劑。傷風亦肺病為多,前、杏、枳、桔之屬,辛勝即是汗藥。其蔥豉湯,乃通用要方。若肢冷寒戰(zhàn),嘔吐自利,或身無熱,即從中寒里證,治分三陰。但小兒太陰中寒證多,厥陰間有。若冬令應寒,氣候溫暖,當藏反泄致病,名曰冬溫。溫為欲熱之漸,非寒證得汗可解。若涉表邪一、二,里熱必兼七、八。是癮疹、丹痧,非徒風寒一途?;蛲馐苤埃c里邪相薄,亦令郁于經(jīng)絡;或飲醇濃味,里熱熾烈,而衛(wèi)不與營和;或不正之氣內(nèi)侵,即有腹痛下利諸證。治法以里證為主。稍兼清散,設用辛溫,禍不旋踵。(《臨證指南》)

    附方

    柴胡梅連散 柴胡、前胡各三錢,胡黃連、烏梅各一錢。上 咀,每一錢,童便一盞,豬KT 一枚,豬脊髓一條,韭根白半錢,同煎,不拘時溫服。

    暑風飲子 治暑風急驚。防風、柴胡、香薷、連翹、赤苓、半夏、鉤藤鉤、石膏、扁莢葉、甘草。風勝加羌活;熱勝,舌如楊梅加黃連;小便不利加木通;人事昏迷加鮮菖蒲。

    大青膏 治傷風吐瀉。青黛、天麻各一錢,朱砂、干蝎、白附子各五分,天竺黃、烏梢蛇肉各二錢,麝香二分。各為細末,蜜和成膏,薄荷湯化服,每一小豆許。

    鉤藤飲 人參、犀角各五分,全蝎、天麻各二分,甘草一分,鉤藤一錢。

    蟬蝎散 慢驚,陽證尚在,宜用此方。蟬蛻二十一個,全蝎七個,南星一個,甘草二分半,為末,每用一錢,姜棗水煎服。

    醒脾散 治脾困昏沉,吐瀉不止,漸成慢驚。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白附子、天麻、僵蠶、木香各五分,全蝎二分半。上為粗末,每用二錢,姜棗水煎服。

    烏蝎散 治慢驚純陰證,吐瀉不止。人參、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南星、川烏、全蝎,同銼粗末,姜棗水煎服。

    黃土稻花湯 治暑風吐瀉,將成慢驚。黃土一兩,稻花一合,人參五分,陳皮四分,半夏五分,茯苓七分,甘草二分,烏梅肉五分。新汲水,攪黃土,澄清煎藥;湯熟,入稻花,再煎數(shù)沸,溫服。如無稻花,以生谷芽代之。

    蒿蟲丸 治急驚神效。朱砂、輕粉各一錢。上為細末,取青蒿節(jié)內(nèi)蟲,同研,丸如麻子大,曬干,瓷罐收貯。一歲一丸,人乳化服。(蒿蟲須七月初旬取,遲則生翅飛去。)

    紫霜丸 治驚積。代赭石二錢,杏仁二十一個,巴豆二十一粒。為末,飯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煎皂角仁湯下。

    豬心湯 治小兒癇證。用甘遂末一錢,豬心一個,批作兩片,入甘遂末藥在內(nèi),線縛,濕紙包裹,文武火煨熟,取藥細研,入辰砂末一錢,和勻,分作四丸。每服一丸,豬心湯化下,神效。

    紫河車丸 治先天不足,癇證頻發(fā)。紫河車(即小兒胞衣)肥濃者一個,洗凈,重湯蒸爛,研入人參、當歸末,和勻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五、六丸,乳汁化下。

    摩藥 治小兒客忤。用豆豉數(shù)合,水拌令濕,搗熟,丸如雞子大。先摩兒囟頂、足心各五、六遍;再摩心口及臍。摩之食頃,破視丸中有細毛為驗,擲丸道中,痛即止。

    花火膏 治夜啼。燈花一顆。涂乳上,命兒吮之。

    蟬花散 用蟬退下半截為末,一字,薄荷湯入酒少許調(diào)下,其啼即止。若用上截,即復啼。

    布袋丸 治小兒丁奚、哺露、無辜疳。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蘆薈各五錢,夜明砂、使君子、蕪荑各二兩,共為末,蒸餅糊丸,曬干,每粒約重三錢。日用一丸,布袋盛之。另切精豬肉二兩,同煮汁服,肉亦可食。其袋取起,懸掛風處,一丸可煮數(shù)次。

    蟾蜍丸 治無辜疳。大蟾蜍一枚。先取糞蛆一杓,置木桶中,以尿浸之;卻將蟾蜍跌死,投與蛆食一晝夜;用布袋盛蛆,置急流水中一宿,取出,瓦上焙干為末,入麝香一字,粳米飯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其效如神。

    雞肝藥 治疳疾。雞肝一具,雄黃、牛黃各半分。先將雞肝剖開,取二黃藥末放于肝內(nèi),合好;再用酒釀半鐘,將雞肝浸酒釀內(nèi),隔湯燉熟,曬干研末,調(diào)服?;蚓蜔徉⑹骋嗫伞?/p>

    七味白術(shù)散 治小兒吐瀉,或病后津液不足,口干作渴。人參、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木香、藿香各一錢,干葛二錢。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涂囟法 用龍骨,醋磨濃汁,攤青絹上,焙溫,緊束頭顱,一日一換。

    龜背丸 麻黃、防風、獨活、前胡、當歸、大黃、枳殼各三錢。為細末,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五、六丸,食后米湯下。

    龜胸丸 大黃七錢半,天冬、百合、杏仁、木通、桑白皮、甜葶藶、樸硝各五錢。為細末,蜜丸綠豆大。

    溫水研服五丸,量兒大小加減。

    溫脾丹 治脾冷多涎。丁香、木香、半夏各一兩,白術(shù)、青皮、干姜各半兩。搗為細末,蜜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

    金朱丹 治脾熱多涎。金箔、朱砂、半夏、南星各一兩,茯苓、石膏各半兩。細研,姜汁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人參湯下。

    汪廣期擬方 治食積日久。五谷蟲、鍋焦粉。

    又方 外感鼻塞,咳嗽,肺受風邪宜之。前胡、杏仁、桔梗、甘草。

    又方 發(fā)熱頭痛,宜解表。秦艽、甘草、菊花、生姜。此方寒家得之程敬通先生,治西門汪大有家小兒。

    風溫湯 治春月傷風,發(fā)熱汗多,不可妄散。玉竹、料豆、甘草。此方百益先生及先大人常用。

    至寶丹 犀角、朱砂、雄黃、琥珀、水安息香膏、玳瑁各一兩,龍腦、麝香各一錢,牛黃五錢,金銀箔各十五斤。為極細末,將安息香膏重湯煮,入諸藥研和。分作百丸蠟包,臨服剖開,參湯化下。

    牛黃丸 牛黃二錢半,朱砂、郁金、丹皮各三錢,冰片、生甘草各一錢。蜜丸,新汲水化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