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述》 鼻淵

    作者: 程杏軒

    《經(jīng)》云∶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又云∶膽移熱于腦,令人辛 鼻淵,傳為衄蔑瞑目。是知初感風寒之邪,久則化熱,熱郁則氣閉而塞矣。治宜開上宣郁,如蒼耳散、防風通圣散、川芎茶調(diào)散、菊花茶調(diào)散等類,佐以荷葉邊、苦丁茶、蔓荊、連翹之屬,此外感宜辛散也。內(nèi)熱宜清涼者,用羚角、山梔、石膏、滑石、夏枯草、青菊葉、苦丁茶等類,苦辛涼散。郁久則當用咸降滋填,如虎潛減辛,再加鎮(zhèn)攝之品。其有精氣不足,腦髓不固,滲下無腥穢之氣者,此勞怯根萌,以天真丸主之。(《臨證指南》)

    鼻淵一證,總由太陽、督脈之火。甚者上連于腦,而津津不已,故又名為腦漏。多因酒醴肥甘,或火由寒郁,以致濕熱上熏,津汁溶溢而下,離經(jīng)腐敗而作腥臭。河間用防風通圣散,古法用蒼耳散。余見炎上之火,治以辛散有所不宜,莫若清火滋陰、高者抑之之法。

    ○凡鼻淵腦漏,雖為熱證,然流滲既久,即火邪已去,流亦不止,以液道不能扃固也。新病者多由于熱,久病者未必盡為熱證。其有漏泄既多,傷其髓海,氣虛于上,多見頭腦隱痛、眩暈不止等證。治非補法不可。(張景岳)

    古人謂鼻淵一證,乃寒凝腦戶,太陽濕熱為病。皆治標而不求其本,攻邪而反耗其元,于經(jīng)旨迥乎不合,其說可足信歟?《經(jīng)》曰∶膽移熱于腦,則辛 鼻淵。明屬內(nèi)傷,與外感無涉。何醫(yī)家辛夷、蒼耳、防、芷雜投,致輕者重而重者危也。夫腦屬神臟,藏精髓而居高位。鼻為肺竅,司呼吸而聞香臭。清陽由此而升,濁陰無由而上,是為平人。蓋少陽生發(fā)之氣,全賴腎水為之滋養(yǎng)。腎水虛則膽火無制而上逆于腦,腦熱蒸蒸,氣化濁涕,走空竅而出于鼻,臭不堪聞。涕愈下則液愈耗,液愈耗則陰愈虧。斯時也,頭為之傾矣,喉為之咳矣,身為之熱矣,食為之減矣。而醫(yī)者猶曰∶風未散也,表藥不可缺;寒未退也,辛味不可除。曾不知辛散傷元,有升無降,有陽無陰。腎肝虛于下,肺氣虛于上,雖有盧、扁,奈之何哉?雖然,膽之火胡為而入腦也?經(jīng)謂其脈起于目銳 ,上抵頭角,下耳后,曲折布于腦后,脈絡(luò)貫通,易于感召。惟其虛也,則灼腦炙髓,隨液下漏,治宜戒怒以養(yǎng)陽,絕欲以養(yǎng)陰。藥進補水保肺,俾水壯火熄、木榮金肅、膽汁充滿,而火自安其位矣。倘脾胃漸虧,陽分漸弱,又宜變通∶或脾、腎雙補,或陰陽兩救,庶幾有濟。且腦為諸陽之會,髓為至精之物,鼻屬金氣之路。治腦也補在髓,治鼻也清在金。腦滿可以生水而制火,金空可以化液而制木。而春升少陽之氣,與厥陰相為表里,上屬于腦。如此,則《經(jīng)》謂膽熱所關(guān),義亦明矣。(《會心錄》)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李時珍
  • 作者:
    趙學敏
  • 作者:
    葉桂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基礎(chǔ)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shù)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陳嘉謨
  •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jié)合年齡老少、體質(zhì)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作者:
    寇宗奭
  • 作者:
    楊時泰
  • 作者:
    唐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