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述》 陽黃

    作者: 程杏軒

    師曰∶病黃膽,發(fā)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fā)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fā)熱而黃,肚熱,熱在里,當下之。

    ○黃膽病,茵陳五苓散主之。

    ○黃膽,腹?jié)M,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里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金匱》)

    濕熱郁蒸發(fā)黃,其當從下奪,亦須仿治傷寒之法,里熱者始可用之。重則用大黃硝石湯,蕩滌其濕熱,如大承氣湯之例。稍輕則用梔子大黃湯,清解而兼下奪,如三黃湯之例。更輕則用茵陳蒿湯,清解為君,微加大黃為使,如梔豉湯中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之例。是則汗法固不敢輕用,下法亦在所慎施。(喻嘉言)

    陽黃者,因濕多成熱,熱則生黃,此即濕熱證也。然其人必有身熱煩渴,或消谷善饑,或小水赤澀,或大便秘結(jié),其脈必洪滑有力。此證不拘表里,或風濕外感,或酒食內(nèi)傷,皆能致之。但察其元氣尚強,脾胃無損,而濕熱果盛者,宜清火邪,利小便,濕熱去而黃自退。(《景岳全書》)

更多中醫(yī)書籍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
  • 作者:
    張璐
  •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作者:
    滑壽
  • 作者:
    李中梓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