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是中醫(yī)臨床治療學的基本讀物,歷來稱為經(jīng)典著作,所以書內(nèi)所用方劑又稱為經(jīng)方。近代著名中醫(yī)曹穎甫,名 家達,號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醫(yī)專宗張仲景,深研這二部書,以善用經(jīng)方聞于時。生平醫(yī)案,曾由其門人姜佐齡輯錄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門的個別治驗,搜集見聞,發(fā)揮心得,逐案說解、闡發(fā),以佐證曹氏辨證施治的確切。通過曹氏審閱后,復逐案加以評語,師生商討,從實踐到理論,相互琢磨,名其書曰《經(jīng)方實驗錄》,由千頃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來,讀者對本書的需要仍繁,我們現(xiàn)在重加整理,刪去其說解蕪冗者,修飾其詞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計九十二案,內(nèi)有十六案,標明為附列門人醫(yī)案?!耖g中醫(yī)志愿編撰組
「釋名」自死干名白僵蠶。
「氣味」咸、辛、平、無毒。
「主治」
1、小兒驚風。用白僵蠶、蝎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各一錢,微泡為末。每服三分至半錢,以姜湯調(diào)灌。甚效。
2、風痰喘嗽,夜不能臥。用白僵蠶(炒過,研細)、好茶末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五錢,臨睡時開水泡服。
3、喉風喉痹。用白僵蠶(炒)、白礬(半生半燒),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自然姜汁調(diào)灌,吐出頑痰,即效。小兒服,則加少許薄荷、生姜同調(diào)。又方:上方加白梅肉和成丸子棉裹含咽。又方:用白僵蠶(炒)半兩、生甘草一錢,共研為末,姜汁調(diào)服,涎出立愈。又方:用白僵蠶二十枚、乳香一分,共搗研為末,每取一錢燒煙。熏入喉中,涎出即愈。
4、偏正頭風,夾頭風,兩穴太陽痛。用白僵蠶為末,蔥茶調(diào)服一匙。又方:用白僵蠶高良姜,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臨臥時茶送下。一天服二次。
5、突然頭痛。用白僵蠶為末,每服二錢,熟水送下。
6、風蟲牙痛。用白僵蠶(炒)、蠶蛻紙(燒),等分為末擦痛處,等一會,用鹽湯嗽口。
7、瘧疾不止。用白僵蠶(直者)一個,切作七段,棉裹為丸,朱砂為衣。一次服,桃李枝七寸,煎湯送下。
8、腹內(nèi)龜病。人間龜病不堪言,肚里生成硬似磚,自死僵蠶白馬尿,不過時刻軟如棉。極效。
9、臉上黑斑。用白僵蠶末,水調(diào)涂搽。
10、隱疹風瘡。用白僵蠶焙過。研為末,酒送服一錢。
11、丹毒(從背上、兩脅發(fā)起)。用白僵蠶十多枚和慎火草搗涂。
12、小兒口瘡(口中通白)。用白僵蠶炒黃,拭去黃肉毛,研為末,調(diào)蜜敷涂。立效。
13、小兒鱗體(皮膚如蛇皮鱗甲之狀,亦稱胎垢工蛇體)。用白僵蠶,去嘴,研為末,煎湯洗浴。方中亦可加蛇蛻。
14、項上瘰疬。用白僵蠶為末,每服五分,水送下。一天服三次。
15、刀斧傷。用白僵蠶炒黃,研末,敷涂。
16、乳汁不通。用白僵蠶末二錢,酒送服。過一會,再服芝麻茶一碗,即通。
17、崩中下血。用白僵蠶、衣中白魚,等分為末,水沖服。一天服二次。
18、小兒疳瘦、有蛔蟲寄生。用蠶腎三末飲服。
19、大小便血,淋瀝疼痛。用繭、蠶蛻紙,并燒存性,晚蠶沙、白僵蠶,并炒,等分為末,加麝香少許。每服二錢,米湯送下。一天服三次。
20、婦血崩。治方同上。
21、開展謀高分子。用蠶蛻燒灰三錢,加輕粉、乳得少許,先以溫漿水洗凈患處,再敷藥末。
22、吐血不止。用蠶蛻紙燒存性,調(diào)蜜做成丸子,如芡實大,放口中含化咽津。
23、小便澀痛或通。用蠶蛻燒存性,加麝香少許。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24、婦婦斷產(chǎn)。用蠶蛻紙一尺,燒為末,酒送服,終身不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