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前五世紀? )原題戰(zhàn)國時秦越人撰。共有 81 個問答。系采摘《內(nèi)經(jīng)》的精要,設為問答,解釋疑難。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普濟方》(公元 1406 年)明.朱橚等撰。 共168卷。凡 1960 論,2175 類、778 法、61739 方 239 圖。 收載方劑最多?!侗静菥V目》中附方有不少是從此書采錄的。
(楫著)
遠房室
經(jīng)脈篇云∶人始生,先成精。又上古天真論為《素問》首篇,亦單說得一精字。
蓋精者,先天之胚胎,生生之種子也。故欲修長年,必先遠色,矧病者乎。病既因虛致邪,務宜堅城卻寇。
寡嗜欲
嗜欲不滿,心無寧時。損耗精神,莫此為甚。人非木石,安能絕無。簡而寡之,斯為得矣。
斷思想
思想無窮,神結(jié)于內(nèi)。展轉(zhuǎn)勿置,煩由以生。時日未覺,久則暗損氣血多矣。亟宜斬絕。
消暴怒
《內(nèi)經(jīng)》云∶怒則氣上。上而不下,病從生矣。甚有嘔血者,痰塞仆蹶者,皆氣上不下故耳。能臨事顧身,怒將潛滅。
戒勞動
動而生陽,勉力動之成火矣。故勞字上從火,下從力。動亦從力、從重,非重力不能動也。勞動,則氣火煩沸,諸火上騰,病變不出。而素有火疾者,更為甚焉。惟靜逸為對治之法。
省言語
言由心發(fā)。既發(fā)于心,則恐其錯誤,未免煩費吾心,細為檢點。又人之一言一語,必由呼吸而出。費心損神,呼吸損氣。神氣兩虧,于人何益?
慎起居
起居者何,一切行住坐臥,早起晚息也。慎起居者何,言一切行住坐臥,早起晚息間,謹而慎之。勿使風寒暑濕之邪,乘虛侵襲。而病中尤當防備,要令我城堅固,莫教圍寇益兵。
勿迎送
迎送勞形。周全于迎送之間,則勞神矣。諒我病夫,雖禮可廢。
節(jié)飲食
飲食賴以養(yǎng)生。而養(yǎng)生中,有戕生者。故生氣通天論云∶陰之所生,本在五味。
陰之五宮,傷在五味。傷者,言其偏勝也。五味且不可偏,而乃有偏于涼冷,偏于炙,偏于膏粱,偏于曲者。漸令濕熱垢膩,久積腸胃。一旦發(fā)為瘡瘍疔毒,痰火癰疽,種種惡疾,必不能免。人又何苦取一時之快,而博他日之大不快也。愚哉!
檢藥石
藥石聽醫(yī),吾何以檢之哉?擇其善者從之,其不善者棄之。善與不善,評之于理而已。更有效醫(yī)自試,君佐妄施,致令輕者困,重者篤。忽于入口,遺而噬臍,愚之甚矣。
修德行
古語云∶人有善念,天必從之。故國有災異,君惟修德,可以弭之。是君一身修德,即能蔭庇一國,而人一心修德,豈不能獲免己身。所謂修德者何,即告解改過也。要在掃除舊習,頓悟昨非,束步繩趨,兢時惕日,如此不輟,如此終身,是之謂真告解,真改過也。天意自然向注,兇眚自然潛消。若急來抱佛腳,上岸討行李,試問頭上翁,已早知之矣。
明用度
諺言黃白為世間活寶。寶固不可浪費,活豈教人死守乎。有等家富矣,而貧狀浮面,窮語掛唇,惟利是圖,卑污罔顧。詎知此生之光景有限,饒君粟貫陳紅,究竟來一樣耳。較彼處貧安,隨分樂者,果孰得孰失乎?噫!良可悲也。
閩李廉泉者,商吾淅。戊辰正月,忽中風昏憒。延醫(yī)治療,至四月不愈。召余診。余與藥,復諄諄戒忌。逾月,復不減。詢知其以余所囑戒忌者,竟忘矣。因命筆書調(diào)攝事宜十二則,令置座右。不月而李疾頓愈。是知調(diào)攝力勝吾籠中物百倍,敢梓傳為病家一助云。
寇宗曰∶夫未聞道者,放逸其心,逆于生樂,以精神徇智巧,以憂畏徇得失,以勞苦徇禮節(jié),以身世徇財利。四徇不置,心為之病矣。極力勞形,躁暴氣逆,當風縱酒,食嗜辛咸,肝為之病矣。飲食生冷,溫涼失度,久坐久臥,大飽大饑,脾為之病矣。呼叫過常,辯爭陪答,冒犯寒暄,恣食咸苦,肺為之病矣。久坐濕地,強力入水,縱欲勞形,三田漏溢,腎為之病矣。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
病至則重,重則必斃。嗚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衛(wèi)生之士,謹此五者,終身無苦。經(jīng)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正此謂矣。
寇宗曰∶夫安樂之道,在能保養(yǎng)者得之。況招來和氣之藥少,攻決之藥多,不可不察也。是知人之生,須假保養(yǎng),無犯和氣以資生命。才失將護,便至病生。
茍或處治乖方,旋見顛越。防患須在閑日,故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圣人之預戒也。
朱丹溪曰∶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yǎng)于無疾之先。是故已病而求治,所以為醫(y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慮而預防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食治通說》云∶燕居暇日,何所用心。善養(yǎng)形神,周防疾患。常存謹畏,無失調(diào)將。食飲之間,最為急務。安危所系,智力可分。與其畏病而求醫(yī),孰若明理以自求。與其有病而治以藥,孰若抑情而預治。情斯可抑,理亦自明。能任理而不任情,則所養(yǎng)可謂善養(yǎng)者矣。防患卻病之要,其在茲乎。
寇宗曰∶夫用藥如用刑。刑不可誤,誤即干人命,用藥亦然。一誤,即便隔生死。然刑有鞫司,鞫成然后議定,議定然后書罪。蓋人命一死,不可復生,故須如此詳謹。今醫(yī)人才到病家,便以所見用藥。若高醫(yī)識病知脈,藥又相當,如此即應手作效?;蛴瓜轮髅侠藖y投湯劑,逡巡便至困危。如此殺人,何太容易。世間此事甚多,良由病家不擇醫(yī),平日未嘗留心于醫(yī)術(shù)也??刹粦衷?。
《物理論》曰∶夫醫(yī)者,非仁愛不可托也。非聰明達理,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醫(yī),必選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能知天地神祗之次,能明性命吉兇之數(shù)。處虛實之分,定逆順之節(jié)。原疾診之輕重,而量藥劑之多少。貫微達幽,不失細小,如此乃謂良醫(yī),豈區(qū)區(qū)俗學人能之哉。
陶弘景曰∶醫(yī)貴有恒,不可權(quán)飾妄造。所以醫(yī)不三世,不服其藥。九折臂者,乃成良醫(yī),蓋謂藥功積深故也。今之承藉者,多恃炫名價,不能精心研習,虛傳聲美。京邑諸人,皆尚聲譽,不取實學,聞風兢往。自有新學該明,而名稱未播貴勝,以為始習,多不信用。委命虛名,良可惜也。
吳球曰∶西鄉(xiāng)一人患病,久慕城間名醫(yī),輿迎治病。因事絆,不得親行,遂令伊芳兄前去?;颊卟粯?,服藥無效,遂送歸。仍請本醫(yī)。至途遇兄,詢其病源。兄曰∶某病,某脈,用某藥,今在此囊中。遂將藥帶至病家。病者聞至,遂有喜色。診脈后,竟將前藥煎與服之。病者曰∶此藥氣味與前者大不相同。須臾問曰∶何如?答曰∶稍可。次日又進,其病瘳矣。吁!藥一也,其氣味異焉,蓋其人疑心故耳。
宋景濂贈鄭院判序云∶有其術(shù)而無所于用,值可用之機而人不能任之。欲望其以有成者,百家之所難也,惟醫(yī)為甚。扁鵲、華佗,天下固不常有也。使有之而值淺易之疾。遇難語之人,上之不足展吾術(shù),次之不能從吾所欲為。法宜針而責我以砭,法宜實而命我以虛。乖迕拘執(zhí),卒之與恒醫(yī)無異。是豈醫(yī)之罪哉?勢使然也。
誠有善任人者,惟吾所用而不較,期以成效而不泥于私謀,人人皆可得而勉矣。故疾有死于過愛而生于達理。過愛者,恐其危而不肯任人。達理者,知非己之所能為,則信人而求其成效。其達者,乃所以生之,而愛乃所以殺之也。若福建承宣布政使陳君彥銘,其達理者歟。陳君之妻,偶得寒疾,羸弱已甚,征太醫(yī)院判官鄭某治之。
鄭請曰∶愈否在我,幸無撓我。陳君許諾。鄭君乃視脈而療之。或謂藥性與疾戾,以語懾陳君。君不聽,任之不變。已而果愈。陳君出金帛謝之。鄭君辭曰∶子善任吾故爾。使子不我任而自用,雖欲愈,可得耶?孫真人曰∶世間凡有病患親朋、故舊,交游來問疾,其人曾不經(jīng)事,未讀一方,自夸了了,詐作明能,談說異端?;蜓允翘?,或言是實,或云是風,或云是蟲,或云是水,或云是痰。紛紛謬說,種種不同。破壞病患心意,不知孰是,遷延未就。
時不待人,然致禍,各自散走。是病先須好人及好名醫(yī),識病深淺,探賾方書,博覽古今,事事明解者看病。不爾,大誤人事。
《見聞搜玉》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制之若無,斯為圣人。節(jié)而不縱,可謂賢人。縱而不節(jié),是為下愚。蓋殺生以資口腹,淫欲以喪天真,二者更相助法。
因美飲食,則血氣盛。血氣盛,則淫欲多。淫欲多,則反損血氣。血氣損,則又賴飲食以資補。是二者更相造罪也。若欲省口腹,先節(jié)淫欲。若能節(jié)淫欲,即可省口腹,此乃安身延年之道。若縱之,則人生受用之數(shù)有限,限盡則早終矣。
徐真甫云∶愚見患者小愈,胃氣才回,咸謂以為能食者不死,率意恣欲,妄投濃味,惟其不嗜勝人為憂。噫!弗思甚也。殊不悟濃味遂邪。古人攝養(yǎng),每以寡嗜欲,薄滋味為先。況病患傷敗之際,而又重傷,其不危殆者寡矣。又見久病之人少愈,而目尚昏,腰尚重痛,謂病久郁抑,精閉不通,率爾入房,以疏郁結(jié)。往三行而病遽起,反至不救者多矣。飲食不節(jié),反輕為重,反安為危者,歷歷有之。此天下之通弊,惟賢者知之。
《本草衍義》云∶身以安樂為本,安樂以保養(yǎng)為本。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夭橫何由而至。攝生之道,無逮于此。夫草木無知,猶假灌溉。矧人為萬物之靈,豈不資保養(yǎng)。然保養(yǎng)之義,其理萬計。約而言之,其術(shù)有三。一養(yǎng)神、二惜氣、三堤疾。忘情去智,恬虛無,雜事全真,內(nèi)外無寄。如是,則神不內(nèi)耗,境不外惑,真一不雜,神自寧矣。此養(yǎng)神也。抱元一之本根,固歸真之精氣,三焦定位,六賊忘形,識界既空,大同斯契,則氣自定矣。此惜氣也。飲食得宜,溫涼合度,出處無犯于八邪,寤寐不可以勉強,則身自安矣。此堤疾也。
和氣湯
專治一切客風怒氣、怨氣、抑郁不平之氣。先用一忍字,后用一忘字。
上二味和勻,不語唾送下。服后更飲醇酒五、七杯,使熏然半酣尤佳。
快活無憂散
除煩惱,斷妄想。
上二味等,研為極細末,用清凈湯調(diào)服。凡合此藥,先要灑掃一凈室。窗欞虛朗,前列小檻,栽花種竹,貯水養(yǎng)魚。室中設一幾、一榻、一蒲團。每跏趺靜坐,瞑目調(diào)息,將前藥服之。至三炷香久,任意所適,或散步空庭,吟弄風月,或展玩法帖名畫,或歌古詩二、三首。倦則啜苦茗一甌,就枕偃息。久之,覺神清氣爽,天君泰然,不知人間有煩惱,不見我心有妄想,斯則效可睹矣。
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愚人所自致百病風邪者,皆由恣意極情,不知自惜,故虛損生也。譬如枯朽之木,遇風即折;將崩之岸,值水先頹。今若不能服藥,但知愛精節(jié)情,亦得一、二百年壽也。
《吳山里人日記》云∶太上曰∶真人在己,莫問鄰。老子曰∶事天治人莫如嗇,是為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則彼家采戰(zhàn)之說,決非真道可知矣。其原始于富貴。
人既欲長生,又耽情欲。方術(shù)之士因進其說,以逢其欲,而要重糈。據(jù)余所見,士大夫誤信而誤用之,弱者必夭,強者必衰,大都不得終其天年,況長生乎。夫參、,草木也,可以補虛。酒肉、長食也,可以助羸。秋石、河車,人所棄也,制而服之,可以起廢。如所云二弦真氣,童少津液,豈得無補。但采取之法,既無真?zhèn)?;臨境之時,又多危險。所得者少,所失者多,不如一切屏絕可也。
《奉親養(yǎng)老書》云∶老人之食,宜其溫熱熟軟,忌粘硬生冷。每日晨朝,宜以醇酒先進平補下元藥一服,女人則平補血海藥一服,無燥熱者良。尋豬、羊腎,煮一杯壓之,五味蔥薤鶉等粥皆可。至辰時,服人參平氣散一服,然后次第以順四時溫軟飲食進之。食后引行一、二百步,令運動消散。臨臥時,進化痰利膈人參半夏丸一服。尊年之人,不可頓飽。但頻頻與食,使脾胃易化,谷氣長存。若頓令飽食,腸胃虛薄,不能消納,故成疾患。為人子者,深宜體悉此養(yǎng)老之大要也。日只可進前藥三服,不可多餌。如無疾患,亦不須服藥,但只調(diào)停飲食,自然無恙矣。
《奉親養(yǎng)老書》云∶老人藥餌,只是扶持之法。只可用溫平順氣,進食補虛、中和之藥治之。不可用市肆贖買、他人惠送、不知方味及野狼虎之藥。與之服餌,切宜詳審。
《奉親養(yǎng)老書》云∶天癸數(shù)窮,則精血耗竭。神氣浮弱,返同小兒,全假將護以助衰晚。若遇水火兵寇,非橫驚怖之事,必先扶持老人于安穩(wěn)處避之,不可喧忙驚動。尊年之人,一遭大驚,便至冒昧,因生余疚。凡喪葬兇禍,不可令吊。疾病危困,不可令問。寢寐飲食,不可令驚。悲哀憂愁,不可令人預報。穢惡臭敗,不可令聞。生冷粘硬毒物,不可令食。蔽漏卑濕,不可令居。卒風暴寒,不可令冒。煩惱大熱,不可令中。動作行步,不可令勞。暮夜之食,不可令飽。陰霧晦暝,不可令饑。假借鞍馬,不可令乘。偏僻藥餌,不可令服。廢宅欹宇,不可令入。墳園冢墓,不可令游。危險之地,不可令登。淵急之水,不可令渡。暗昧之室,不可令孤。
兇禍遠報,不可令知。輕薄婢使,不可令親。家園冗事,不可令管。皆宜忌之,以保長年。
《奉親養(yǎng)老書》云∶老人骨肉疏,冷風易中。若窄衣貼身,暖氣著體,自然氣血流利,四肢和暢。雖遇盛夏,亦不可袒露。其頸后連項,常用紫軟夾帛,自頸后巾幘中垂下著肉,入衣領(lǐng)中,至背脾間,以護腠理。中年人肌肉瘦怯,腠理開疏。若風傷腠中,便成大患。深宜慎之。
《瑣碎錄》云∶老不醫(yī)風。非不醫(yī)風也,只當調(diào)氣爾。少不醫(yī)勞,非不醫(yī)勞也,只當調(diào)脾爾。
《瑣碎錄》云∶世人奉養(yǎng),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將困而漱,去齒間所積,牙亦堅固。
《千金要方》云∶大喜大悲、男女熱病未瘥、女子月血新產(chǎn)者,不可合陰陽。熱疾新瘥,交者死。
《千金要方》云∶老子曰∶凡人生多疾病者,是風日之子。生而早死者,是晦日之子。在胎而傷者,是朔日之子。生而母子俱死者,是雷霆霹靂日之子。能行步有知而死者,是下旬之子。兵血死者,是月水盡之子,又是月蝕之子。能胎不成者,是弦望之子。命不長者,是大醉之子。不癡必狂者,是大勞之子。生而不成者,是平曉之子。意多恐悸者,是日出之子。好為盜賊貪欲者,是禺中之子。性行不良者,是日中之子。命能不全者,是日映之子。好詐及妄者,是晡時之子。不音耳聾者,是人定之子。天地閉,氣不通,其子死。夜半合陰陽,生子上壽賢明。夜半后合會,生子中壽,聰明智能。雞鳴合會,生子下壽,克父母。此乃天地之常理也。
《千金要方》云;患赤目,須忌房事。不然,令人患內(nèi)障。
《千金要方》云∶善攝生者,凡覺陽事轉(zhuǎn)盛,必謹而抑之,不可縱心竭意,以自賊也。若一度制得,則一度火滅,一度增油。若不能制,縱情施瀉,即是膏火將滅,更去其油,可不深自防。
《千金要方》云∶夜夢惡,不須說。旦以水面東之。咒曰∶惡夢著草木,好夢成寶玉。即無咎也。
巢氏《病源論》云∶人臥不寤,皆是魂魄外游,為他邪所枕錄,欲還未得,致成魘也。忌火照,則神魂不復入,乃至于死。而人有于燈光前魘者,是本由明出,故不忌火。
葛洪《肘后方》云∶人忽不寤,勿以燈照之,殺人。但痛嚙其踵及足拇指甲際而唾其面,則活。取韭?lián)v汁,吹鼻中。薤汁亦得。冬月用韭根汁灌于口中。
《瑣碎錄》云∶浴出不可和衫裙寢熟??殖赏饽I疼,腰背拳曲。
方勻《泊宅篇》云∶眼疾不可浴。浴則病,甚至有失明者。能斷沐頭,則一生無眼疾。
《沐浴身心經(jīng)》云∶沐浴用五種香湯。一者白芷,能去三尸。二者桃皮,能辟邪氣。三者柏葉,能降真仙。四者零陵香,能集靈圣。五者青木香,能消穢召真。
《本草》云∶甑氣水浴發(fā),令發(fā)長密黑潤。
《本草》云∶干粳米飯,常食令人熱中,唇口干。不可和蒼耳食,令人卒心痛。
急燒倉米炭,和蜜漿服之。不爾,即死。不可與馬肉食,發(fā)痼疾。陳倉米亦然。
張文潛云∶張安道每晨起食粥一大碗??崭刮柑?,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臟腑相得。妙齊和尚說∶山中僧每將旦一粥,甚系利害。如不食,則終日覺臟腑燥渴。蓋能暢胃氣,生津液也。東坡云∶夜坐饑甚,吳子野勸食白粥,云能推陳致新,利膈養(yǎng)胃。
《食治通說》云∶食飲以時,饑飽得中,水谷變化,沖氣和融,精血以生,榮衛(wèi)以行,腑臟調(diào)平,神志安寧。正氣充實于內(nèi),元真通會于外。內(nèi)外邪莫能干,一切疾患無從作。
《瑣碎錄》云∶啖餌之類過多,覺不快者,惟飲酒至醉。則既醒之后,所苦皆瘥。其效過于服藥。陳橘皮湯亦能解。
《食治通說》云∶當盛暑時,食飲加意調(diào)節(jié)。緣伏陰在內(nèi),腐化稍遲。又果園蔬,多將生啖。蘇水桂漿,唯冷凍飲料生冷相值,克化尤難。微傷即飧泄,重傷即霍亂吐利。是以暑月食物,尤要節(jié)減,使脾胃易于磨化。戒忌生冷,免有腹藏之患。
《食治通說》云∶好食生冷者,將為腹痛、心疼、嘔吐、泄痢之疾。好食炙者,將為口瘡咽痛、壅熱癰瘍之疾。
《翰府名談》云∶今人食冷物,必飲湯,將溫其脾。已冰其脾,何溫之有?不若未食冷物,先飲湯溫之,繼食冷無患。
《千金要方》云∶善養(yǎng)性者,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shù)而少,不欲頓而多,則難消也。
常欲令如飽中饑,饑中飽耳。蓋飽則傷脾,饑則傷氣。故每學淡食。食當熟嚼,使米脂入腹。
《食治通說》云∶食飲之宜,當候已饑而進食,食不厭熟嚼。仍候焦渴而引飲,飲不厭細呷。
無待饑甚而后食,食不可太飽?;蛴X微渴而省飲,飲不欲太頻。食不厭精細,食不厭溫熱。
王叔和洞識攝生之道,常謂人曰∶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當時或無災患,積久為人作疾。尋常飲食,每令得所。多餐令人膨脹短氣,或致暴疾。夏至秋分,少食肥膩餅之屬。此物與酒食瓜果相妨。當時不覺病,入秋陽消陰盛,寒氣總至,多諸暴卒,良由涉夏取冷太過,飲食不節(jié)故也。而不達者,皆至病至之日,謂是受病之始,不知其所由來者漸矣。豈不惑哉?《瑣碎錄》云∶食后以小紙捻打噴嚏數(shù)次。氣通,則目自明,痰自化。
《食療本草》云∶野鴨九月以后即中食,全勝家者。雖寒不動氣。人身上小熱瘡,多年不好者,但多食之即瘥。
《本草》云∶飲食須逐日熬熟用。經(jīng)宿即動氣。有牙齒并脾疾人,切不可吃。
《瑣碎錄》云∶伏熱者,不可飲水。沖寒者,不可飲湯。
《本草拾遺》云∶溫病起,食菜多死。
《博物志》云∶秋蟹毒者,無藥可療。目相向,足斑者,尤甚。
《食療本草》云∶女人倒生,吞麻子二、三粒,即順生。
《瑣碎錄》云∶欲醒酒,食橄欖。
《瑣碎錄》云∶食韭后,楊枝皮擦牙,用冷水漱之,不作氣。
《瑣碎錄》云∶大雪中跣足,不可便以熱湯洗,或飲熱酒,足指隨墮。
《云笈七簽》云∶飲食伏床兇,不可向北吃食。
本草服藥食忌∶凡藥中有甘草,忌食豬肉、菘菜、海菜。黃連、胡黃連忌豬肉、冷水。蒼耳忌豬肉、馬肉、米泔。桔梗、烏梅忌豬內(nèi)。仙茅忌牛肉、牛乳。半夏、菖蒲忌羊肉、羊血、飴糖。牛膝忌牛肉。陽起石、云母、鐘乳、砂、礬石并忌羊血。商陸忌犬肉。丹砂、空青、輕粉并忌一切血。吳茱萸忌豬心、豬肉。地黃、何首烏忌一切血、蔥、蒜、蘿卜。補骨脂忌豬血、蕓薹。細辛、藜蘆忌貍?cè)?、生菜?/p>
荊芥忌驢肉、黃顙魚、河豚、一切無鱗魚蟹。紫蘇、天門冬、丹砂、龍骨忌鯉魚。
巴豆忌野豬肉、菰筍、蘆筍、醬、冷水。蒼術(shù)、白術(shù)忌雀肉、青魚、菘菜、桃、李。
薄荷忌鱉肉。麥門冬忌鯽魚。常山忌生蔥、生菜。附子、烏頭、天雄忌豉汁、稷米。
牡丹忌蔥、胡荽。濃樸、蓖麻忌炒豆。鱉甲忌莧菜。威靈仙、土茯苓忌醋及一切酸味。蜜忌及生蔥。
凡服藥,不可雜食肥豬、犬肉,油膩,羹膾,腥臊,陳臭諸物。
凡服藥,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蔥、諸果、諸滑滯之物。
《瑣碎錄》云∶凡服藥,藥氣與食氣不得相逢。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散,則進食。其藥有食前、食后者,皆宜審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