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夫手、足六陽之脈,皆上至頭,而面為諸陽之會。胃足陽明之脈,又起于鼻之交中,故面獨能耐寒也。設(shè)反惡寒及面寒者,胃寒。惡熱及面熱者,胃熱。面寒者,面多青白。面熱者,面多赤。面黃而斑駁者,胃中蟲積。面黃而已食如饑者,胃疸。面腫者,胃風。面瘡者,胃火。膏粱積熱,以胃脈起于面,故面病多屬胃。亦有面瘡之屬脾肺風熱,面塵之屬肝膽燥熱,面之屬風濕痰飲,又不獨一陽明胃也。宜后方選對證者,主治之。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guān)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夫手、足六陽之脈,皆上至頭,而面為諸陽之會。胃足陽明之脈,又起于鼻之交中,故面獨能耐寒也。設(shè)反惡寒及面寒者,胃寒。惡熱及面熱者,胃熱。面寒者,面多青白。面熱者,面多赤。面黃而斑駁者,胃中蟲積。面黃而已食如饑者,胃疸。面腫者,胃風。面瘡者,胃火。膏粱積熱,以胃脈起于面,故面病多屬胃。亦有面瘡之屬脾肺風熱,面塵之屬肝膽燥熱,面之屬風濕痰飲,又不獨一陽明胃也。宜后方選對證者,主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