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今人一見失血諸證,莫不稱為火旺也。稱為火旺,治之莫不用寒涼以瀉火。舉世宗之而不疑,群醫(yī)信之而不察。所以一得失血證,群皆畏死,由其一經(jīng)失血,死者甚多,不知非死于病,實死于瀉火之涼藥耳。然則,涼藥其可廢乎?非即謂涼藥之可廢,但失血之人,正氣實者少也,正氣一衰,陰邪上逆,十居八九,邪火所致十僅一二。不可不慎。
予有見于今之失血家,群皆喜服清涼而惡辛溫,每每致死,豈不痛惜。予故為當服辛溫者,決其從違焉。不觀天之日月,猶人身之氣血乎。晝則日行于上,而月伏于下,夜則月行于上,而日伏于下,人身氣血同然。失血之人,血行于上,而氣伏不升可知。欲求血之伏于下,是必待氣之升于上,氣升于上,血猶有不伏者乎。知得此中消息,則辛溫扶陽之藥,實為治血之藥也。
又可怪者,人人身中本此氣血二物,氣為陽,法天,火也;血為陰,法地,水也。故曰人非水火不生活。水火二字,指先天先地真氣,非凡世之水火也。愚夫愚婦,固說不知,而讀書明理這之士,亦豈不曉。明知血之為水,水既旺極而上逆,何得更以滋水之品助之。此其中亦有故,故者何?惑于血色之紅也,不知血從火里化生出來,經(jīng)火鍛煉,故有色赤之象。豈得以色紅,而即謂之火,即宜服涼藥乎?此處便是錯誤關(guān)頭。毒流有年,牢不可破,予不憚煩,又從而言之,愿與后之來者作一臂力焉。幸甚。
附:七絕一首
吐血都傳止血方,生軍六味作主張。甘寒一派稱良法,并未逢人用附姜。姜、附,陽也。血,陰也。以陽治陰,即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血水如潮本陽虧,陽衰陰盛敢僭為。陰盛,即君弱臣強,夫弱妻強的章本。人若識得升降意,陽主升,陰主降,乃是定理。今陰升而陽不升,更以陰藥助之,陰愈升而陽愈降,不死何待。宜若宜辛二法持。宜苦者,十僅一二,宜辛者十居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