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心方》 治骨蒸病方第十四(三)

    作者: 日本、丹波康賴

    《病源論》云∶夫蒸病有五∶一曰骨蒸,二曰脈蒸,三曰皮蒸,四曰肉蒸,五曰內(nèi)蒸。

    又云∶有二十三蒸。一胞蒸;二玉房蒸;三腦蒸;四髓蒸;五骨蒸;六筋蒸;七血蒸;八脈胃蒸;二十三《玄感傳尸方》云∶論曰∶凡人唯知有骨蒸名而不知亦有心腎等蒸,云云。

    又云∶五蒸病者,附骨毒之氣,療之通用生地黃汁,不限日數(shù),此方神驗(yàn),云云。

    又云∶一曰骨蒸者,其根在腎,旦起體涼,日晚即熱,煩躁,寢不能安,食無(wú)味,小便黃赤食人一服二曰脈蒸。其根在心。日增煩悶,擲手出腳,思水,口唾即浪言,或驚恐不安,脈數(shù)。

    苦參(二兩)青葙(二兩)艾葉(一兩)甘草(一兩,炙)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為二分,羊胞中盛,灌下部,若不利,服芒硝方寸匕。

    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鼻干,口中無(wú)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蒸盛之時(shí),胸滿,或自稱得注熱,兩脅下脹,大嗽,徹背連脾疼,眠寐不安?;蛘舳緜K,口內(nèi)唾血。急與芒硝一兩,日不過(guò)三,服之訖,冷水浸手,以熨脅間及腋上,自下第三脅間下腋下空中七壯灸之。

    四曰肉蒸。其根在脾。體熱如火,煩躁無(wú)汗,心腹臌脹,食即欲嘔,小便如血,大便秘澀。

    水一任意五曰肉蒸,亦名血蒸。所以名內(nèi)蒸者,必外寒而內(nèi)熱,把手附骨而肉熱甚。其根在五臟六腑足趺上必又云∶主丈夫因虛勞損,夢(mèng)泄、盜汗、小便余瀝、陰濕弱欲成骨蒸者,名曰勞極,黃大補(bǔ)黃(三兩)生姜(三兩)人參(三兩)大棗(二十枚,擘)牡蠣(二兩)夕藥(三兩)桂兩)橘皮(三兩)磁石(三凡十四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絞去滓,分溫三四服,服如去八九里,復(fù)取微潤(rùn),又云∶主骨蒸、肺痿、手足煩熱兼湯或不能食,蘆根飲方∶蘆根(切,十兩)麥門冬(十兩,去皮)地骨白皮(十兩)生姜(十兩,切)茯苓(五兩)兼服石,人骨中寒、虛脹痛者,加吳茱萸八兩。

    凡六味,切,以水二斗煮取八升,絞去滓,分溫五服,晝?nèi)苟?。忌如藥法?/p>

    又云∶主骨蒸、肺痿、四體煩熱不能食,口干者,麥門冬飲方∶麥門冬(三升,去心,生者二升)地骨白皮(二升)小麥(一升)凡三味,以水一斗三升,先煮小麥取一升,去麥門二味,更煮取三升,絞去滓,分溫三服,又云∶小龍膽丸療骨蒸身熱,手足煩,心中懊羸瘦不能食方∶龍膽(五分)黃連(去毛)夕藥甘草黃柏大黃黃芩人參梔子仁(各四分)凡九味,搗篩,蜜丸,飲服三丸,丸如梧子,稍加,以知為度,日二三服,忌如法。

    又云∶骨蒸之病,無(wú)問(wèn)男女,特忌房室、舉動(dòng)勞作,尤不宜食陳臭咸酸難消粘食,牛、馬、并不并又云∶主骨蒸癖氣等灸方∶兩肩井、上廉、下廉,灸七壯。

    又方∶夾臍兩旁各相去一寸二分,兩乳下一夫肋間。灸如前法。

    《廣濟(jì)方》療骨蒸單方∶肺氣每至日晚即惡寒壯熱,顏色微赤,不能下食,日漸羸瘦方∶生地黃(三兩,切)蔥白(二兩,切)香豉(二兩)童子小便(二升)甘草(二兩,炙)上,地黃等于小便中浸一宿,平晨煎兩沸,絞去滓,澄去淀,取一升二合,分溫二服。

    忌食又云∶療瘦病方∶靈天蓋(一大兩,死人頂骨)麝香(半臍)桃仁(一大抄,去皮)生朱砂(一兩半,光明者)上五味,各別搗篩訖,然后總和合調(diào),每晨空腹以小兒小便半升,和散方寸一匕服。忌生血《廣利方》理骨節(jié)熱積漸黃瘦方∶鱉甲(六分,炙)知母(四支)大黃(六分)蔥白(五莖)豉(十二分)桑根白皮(八分)切,以童子小便一大升三合煎取八合,去滓,食后良久分溫三服,服相去如人行七八里。

    頻又方∶大黃四分,切,以童子小便五合煎取四合,去滓,空腹分溫兩服,服相去如人行四五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