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心方》 治胃反吐食方第九

    作者: 日本、丹波康賴

    《病源論》云∶胃反者,營(yíng)衛(wèi)俱虛,其血?dú)獠蛔?,停水積飲在胃脘,則臟冷而脾不磨,脾不甚《醫(yī)門方》云∶食已吐其食者,胃中虛冷所致。

    《效驗(yàn)方》干姜丸,治胃反大吐逆,胸痛,羸瘦,不得食飲,溫中下氣、使人進(jìn)食方∶吳茱萸(二兩)小麥(二兩,熬)杏仁(二兩,去皮,熬)干姜(二兩)好豉(二兩,熬)凡六物,搗下篩,和蜜丸如梧子,服七丸,日三。

    《葛氏方》治胃反不受食,食畢輒吐出方∶大黃(四兩)甘草(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之。

    《僧深方》治胃反吐逆不安谷,枳子湯方∶陳枳子(一枚)美豉(一升)茱萸(五合,去目,末)三物,枳、茱萸合冶為散,以水二升半,煮豉三四沸,漉去滓,汁著銅器中,乃納散如雞子《經(jīng)心方》茯苓湯治胃反而渴方∶茯苓(四兩)澤瀉(四兩)桂心(二兩)半夏(四兩)甘草(二兩)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二升半,服八合,日三。

    又云∶治胃反食輒吐方∶KT(徒黨反,舂也)粟米,令極白,搗篩,下,作丸楮子大,熟煮,《范汪方》治胃反不受食、食已嘔吐,四物當(dāng)歸湯方∶白蜜(一升)當(dāng)歸(二兩)人參(二兩)半夏(一升)凡四物,咀,以水二斗,合蜜,揚(yáng)百四十過(guò),納藥銅器中,煎得六升,分再服,加至一時(shí)又云∶橘皮湯,治嘔吐反逆、食飲不下方∶人參(一兩)橘皮(二兩)白術(shù)(一兩)生姜(三兩)甘草(二兩,炙)凡五物,切,以水一斗,煎取三升,先食,服一升,日三。

    《千金方》治大虛胃反,食下喉便吐方∶人參(一兩)澤瀉(二兩)甘草(二兩)茯苓(四兩)橘皮(三兩)桂心(三兩)干姜(三九味,水八升,煮取三升,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者去大黃。

    又方∶蘆根、茅根,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頓服,下得食。(今按∶《新錄方》∶切,各一又云∶灸胃反食吐方∶灸兩乳下各一寸,以瘥為度。

    又云∶灸臍上一寸,二十壯。

    又方∶灸胃脘穴千壯,在鳩尾,臍中央。

    《極要方》療吐不得食,并胃反嘔逆,食即吐方∶甘草(一兩)橘皮(一兩)生姜(八兩)蔥白(干,四枚)上,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止更作。(今按《廣濟(jì)方》∶蔥白十莖,橘皮八分《醫(yī)門方》療胃反不受食,食訖嘔吐方∶半夏人參生姜(各三兩)橘皮(二兩)大棗(十二枚)白蜜(五合)以東流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蜜,更烊三百下,煎三五沸,分溫三服,服相去八九《救急單驗(yàn)方》療反胃方∶搗生葛根,絞汁二升,服驗(yàn)。(今按《新錄方》∶取六七合,日又方∶灸兩乳下三寸,扁鵲云隨年壯,華佗云三十壯,神驗(yàn)。

更多中醫(yī)書(shū)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