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源論》云∶夫五臟調(diào)和則營衛(wèi)氣理,營衛(wèi)氣理則津液通流,雖復(fù)多飲水漿,不能為病。
寒氣,《通玄》云∶癖之疾,亦不專于一。病者肝之所生,癖病者脾之所成。生于左,癖成脾矣。
《龍門方》治癖病、腹堅(jiān)如石方∶取苦瓠開口盛大,嚴(yán)醋滿中,密塞口,釜中煮令極熱,出瓠以熨堅(jiān)處,冷即更煮,煮時(shí)即作《極要方》治癖方∶鱉甲〔(一名青衣)六分,炙〕白術(shù)(六分)桔梗〔(一名薺)六分〕枳殼(六卜,炙)上,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六合,分溫三服,忌豬魚。
《千金方》治心上痰蔭僻氣吞酸半夏湯方∶半夏(三兩)生姜(六兩)附子(一枚)吳茱萸(三兩)四味,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葛氏方》治腹中冷癖、水谷結(jié),心下停痰,兩脅痞滿,按之鳴轉(zhuǎn),逆害飲食方∶大黃(三兩)甘草(二兩)蜜(一升二合)棗(二十七枚)以水三升,煮棗,取一升,納諸藥,煮取一升七合,分再服。
又方∶茯苓一兩,茱萸三兩,搗蜜丸如梧子,服五丸,日三。
《醫(yī)門方》療氣冷痛,吐酸水,或因出熱吃水得此病方∶術(shù)干姜(各二兩)橘皮細(xì)辛吳茱萸(各一兩)茯苓人參(各二兩半)上,搗篩,蜜和為丸,空腹暖水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二。
《廣利方》理癖氣腹痛兩肋脅脹滿食少方∶柴胡(六分)桔梗(八分)通草(八分)茯苓(六分)赤夕藥(四卜)郁李仁(四卜)鱉甲(四分,炙,碎)切,以水二大升,煎取九合,食后分溫三服,如人行七八里進(jìn)一服,忌生冷人莧。
《廣濟(jì)方》療癖結(jié)心下硬痛巴豆丸方∶巴豆(三枚)杏仁(七枚)大黃(如雞子大)搗篩,蜜丸,空腹以飲服如梧子七丸,日一服。
《本草從新》(公元 1757 年)清.吳儀洛(遵程)著。 十八卷。以《本草備要》為依據(jù),一部分照舊,一部分增改,較為完善 。
(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讱庵)著。四卷。 選擇臨床常用藥 460 種,以藥性病情互相闡發(fā),論述扼要。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病源論》云∶夫五臟調(diào)和則營衛(wèi)氣理,營衛(wèi)氣理則津液通流,雖復(fù)多飲水漿,不能為病。
寒氣,《通玄》云∶癖之疾,亦不專于一。病者肝之所生,癖病者脾之所成。生于左,癖成脾矣。
《龍門方》治癖病、腹堅(jiān)如石方∶取苦瓠開口盛大,嚴(yán)醋滿中,密塞口,釜中煮令極熱,出瓠以熨堅(jiān)處,冷即更煮,煮時(shí)即作《極要方》治癖方∶鱉甲〔(一名青衣)六分,炙〕白術(shù)(六分)桔梗〔(一名薺)六分〕枳殼(六卜,炙)上,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六合,分溫三服,忌豬魚。
《千金方》治心上痰蔭僻氣吞酸半夏湯方∶半夏(三兩)生姜(六兩)附子(一枚)吳茱萸(三兩)四味,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葛氏方》治腹中冷癖、水谷結(jié),心下停痰,兩脅痞滿,按之鳴轉(zhuǎn),逆害飲食方∶大黃(三兩)甘草(二兩)蜜(一升二合)棗(二十七枚)以水三升,煮棗,取一升,納諸藥,煮取一升七合,分再服。
又方∶茯苓一兩,茱萸三兩,搗蜜丸如梧子,服五丸,日三。
《醫(yī)門方》療氣冷痛,吐酸水,或因出熱吃水得此病方∶術(shù)干姜(各二兩)橘皮細(xì)辛吳茱萸(各一兩)茯苓人參(各二兩半)上,搗篩,蜜和為丸,空腹暖水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二。
《廣利方》理癖氣腹痛兩肋脅脹滿食少方∶柴胡(六分)桔梗(八分)通草(八分)茯苓(六分)赤夕藥(四卜)郁李仁(四卜)鱉甲(四分,炙,碎)切,以水二大升,煎取九合,食后分溫三服,如人行七八里進(jìn)一服,忌生冷人莧。
《廣濟(jì)方》療癖結(jié)心下硬痛巴豆丸方∶巴豆(三枚)杏仁(七枚)大黃(如雞子大)搗篩,蜜丸,空腹以飲服如梧子七丸,日一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