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源論》云∶宿食不消者,由五臟氣虛弱,寒氣在于脾胃之間,故使谷不化也。舊谷未消復煎《集驗方》治凡所食不消方∶取其余類燒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去宿食,即瘥。陸光錄說子燒服《南海傳》云∶若疑腹有宿食,又刺臍胸,宜須恣飲熟湯,指剔喉中,變吐令盡,更飲更決食。
《范汪方》治腹痛消谷止利脹大豆方∶取大豆,擇貌好者服一合所,日四五服,一日中四五合,飯后輒服,雖非飯后可投,間服趨《范汪方》治食生冷之物,或寒時衣薄當風、食不消,或夜食以臥、不消化、心腹煩痛脹急《新錄方》治宿食不消方∶薤白(切,一升)豉(一升)水四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又方∶生姜五大兩,搗取汁,溫服之。
又方∶搗蒜如泥,酒服如棗,日三。
又方∶曲末、干姜末一升,酒服一方寸匕,日二。
又方∶灸太倉穴二三百壯。
又方∶灸臍左右相去三寸,名魂舍,并依年壯,唯多益佳。
又方∶灸第五椎并左右相去一寸五分。
《錄驗方》治宿食不消,大便難練中丸方∶大黃(六分)葶藶子(四兩,熬)杏仁(四兩,熬)芒硝(四兩,熬)凡四物,下篩,蜜和,食已服如梧子七丸,日三,不知稍增。
《千金方》消食丸,主數(shù)年不能食方∶小麥(一升)姜(四兩)烏梅(四兩)七月七日(或本無七月七日字)曲〔(音菊)一升〕四味,蜜和服十丸,日再,四十至丸,寒在胸中,及(反)胃翻心者皆瘥。
《極要方》治宿舍不消、心腹妨滿脹痛須利方∶訶黎勒皮(八分)桔梗(六分)檳榔仁(八分)夕藥(六分)大黃(十分)上,為散,空腹煮生姜,飲服三錢匕,日二服。
《葛氏方》治脾胃氣弱,谷不得下,遂成不復受食方∶大麻子仁(一升)大豆黃卷(二升)并熬令黃香,搗篩,飲服一二方寸匕,日四五。(今按《僧深方》∶大麻子仁三升,大豆二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源論》云∶宿食不消者,由五臟氣虛弱,寒氣在于脾胃之間,故使谷不化也。舊谷未消復煎《集驗方》治凡所食不消方∶取其余類燒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去宿食,即瘥。陸光錄說子燒服《南海傳》云∶若疑腹有宿食,又刺臍胸,宜須恣飲熟湯,指剔喉中,變吐令盡,更飲更決食。
《范汪方》治腹痛消谷止利脹大豆方∶取大豆,擇貌好者服一合所,日四五服,一日中四五合,飯后輒服,雖非飯后可投,間服趨《范汪方》治食生冷之物,或寒時衣薄當風、食不消,或夜食以臥、不消化、心腹煩痛脹急《新錄方》治宿食不消方∶薤白(切,一升)豉(一升)水四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又方∶生姜五大兩,搗取汁,溫服之。
又方∶搗蒜如泥,酒服如棗,日三。
又方∶曲末、干姜末一升,酒服一方寸匕,日二。
又方∶灸太倉穴二三百壯。
又方∶灸臍左右相去三寸,名魂舍,并依年壯,唯多益佳。
又方∶灸第五椎并左右相去一寸五分。
《錄驗方》治宿食不消,大便難練中丸方∶大黃(六分)葶藶子(四兩,熬)杏仁(四兩,熬)芒硝(四兩,熬)凡四物,下篩,蜜和,食已服如梧子七丸,日三,不知稍增。
《千金方》消食丸,主數(shù)年不能食方∶小麥(一升)姜(四兩)烏梅(四兩)七月七日(或本無七月七日字)曲〔(音菊)一升〕四味,蜜和服十丸,日再,四十至丸,寒在胸中,及(反)胃翻心者皆瘥。
《極要方》治宿舍不消、心腹妨滿脹痛須利方∶訶黎勒皮(八分)桔梗(六分)檳榔仁(八分)夕藥(六分)大黃(十分)上,為散,空腹煮生姜,飲服三錢匕,日二服。
《葛氏方》治脾胃氣弱,谷不得下,遂成不復受食方∶大麻子仁(一升)大豆黃卷(二升)并熬令黃香,搗篩,飲服一二方寸匕,日四五。(今按《僧深方》∶大麻子仁三升,大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