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源論》云∶氣噎由陰陽(yáng)不和,臟氣不理,寒氣填于胸膈,故氣有咽塞不通,而謂之氣噎又云∶噎者,一曰氣噎,二曰憂噎,三曰食噎,四曰勞噎,五曰思噎。雖有五名,皆由陰陽(yáng)《新錄方》治氣噎胸塞不達(dá)方∶水服鹽末一大匙。
又方∶含咽美酒,取瘥止,酢亦得。
又方∶蘇蜜合煎,令相得,細(xì)細(xì)含咽之。
又方∶搗韭取汁,服五合。
又方∶灸膻中穴。
又方∶灸第五椎。又灸內(nèi)踝上三寸。
《集驗(yàn)方》通氣噎湯方∶半夏(八兩,洗)桂心(三兩)生姜(八兩)凡三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服半升,日二。
《千金方》治噎氣不通、永不得食方∶杏仁(三兩)桂心(三兩)二味,丸如棗核,稍咽之,臨食先含,彌佳。(《極要方》同之。)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mén)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病源論》云∶氣噎由陰陽(yáng)不和,臟氣不理,寒氣填于胸膈,故氣有咽塞不通,而謂之氣噎又云∶噎者,一曰氣噎,二曰憂噎,三曰食噎,四曰勞噎,五曰思噎。雖有五名,皆由陰陽(yáng)《新錄方》治氣噎胸塞不達(dá)方∶水服鹽末一大匙。
又方∶含咽美酒,取瘥止,酢亦得。
又方∶蘇蜜合煎,令相得,細(xì)細(xì)含咽之。
又方∶搗韭取汁,服五合。
又方∶灸膻中穴。
又方∶灸第五椎。又灸內(nèi)踝上三寸。
《集驗(yàn)方》通氣噎湯方∶半夏(八兩,洗)桂心(三兩)生姜(八兩)凡三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服半升,日二。
《千金方》治噎氣不通、永不得食方∶杏仁(三兩)桂心(三兩)二味,丸如棗核,稍咽之,臨食先含,彌佳。(《極要方》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