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病源論》云∶少氣者,此由臟氣不足故也。肺主氣而通呼吸,臟氣不足,呼吸微弱而少氣《廣濟(jì)方》療腹冷氣不能食及少氣調(diào)中丸方∶人參(五兩)茯苓(五兩)甘草(五兩)白術(shù)(五兩)干姜(四兩)搗篩,蜜和為丸,空腹溫酒服如梧子三十丸,日二夜一,有益盡更合,不飲酒,煮大棗飲下,《千金方》治乏氣方∶枸杞葉(二兩)生姜(二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葛氏方》治卒乏氣、氣不復(fù)報(bào)、肩息方∶干姜三升,咀,以酒一升漬之,服一升,日三又方∶度手拇指折度心下,灸三壯即瘥。
又方∶麻黃三兩,先以水五升,煮一沸,去沫,乃納甘草二兩,杏仁六十枚,煮取二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