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源論》云∶夫津液涕唾,得熱則干燥,得冷則流溢,不能自收。肺氣通于鼻,其臟有冷《極要方》療鼻不聞香臭方∶細(xì)辛,瓜蒂分等為末,以吹鼻中,須臾大涕出,恒能久自通。(今按∶《經(jīng)心方》∶瓜蒂二《效驗方》治鼻中不利干姜散方∶干姜(二分)桂心(一分)凡二物,合下篩,取如大豆許。以綿裹塞鼻中,藥行熱物,便去之。
《錄驗方》治鼻塞不得喘息皂莢散方∶皂莢(五分)菖蒲根(五分)凡二物,下篩,以綿裹塞鼻孔中,暮臥時著,良。
又云∶治鼻孔偏塞中,有膿血,此乃是頭風(fēng)所作,兼由蔽疾。宜服此散方∶天雄(八分,炮)干姜(五分)薯蕷(六分)通草(六分)山茱萸(六分)天門冬(八分)凡六物,冶下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
又云∶治鼻(烏貢反)有息肉,及中風(fēng)有濁濃汁出,細(xì)辛散∶文姜(四分)細(xì)辛(五分)皂莢(二分)椒(四分)附子(二分)凡五物,下篩以綿裹,如杏仁大,著鼻孔中,日一,五日濁膿盡。
《千金方》治鼻窒氣息不通方∶水三升,煮小薊一把,取一升,服之又方∶綿裹瓜丁末,塞鼻。
《范汪方》治鼻中多清涕方∶細(xì)辛(二分)椒(二分)干姜(二分)皂莢(一分)桂心(二分)凡五物,冶篩,和以青羊脂,裹以帛,塞鼻中,良。
《醫(yī)門方》療久鼻塞清涕出不止方∶附子(六分)細(xì)辛蜀椒(各八分)杏仁(四分)細(xì)切,以苦酒淹一宿,以成煉豬脂一升,微微煎之,三上三下,附子色黃,去滓,以綿裹納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源論》云∶夫津液涕唾,得熱則干燥,得冷則流溢,不能自收。肺氣通于鼻,其臟有冷《極要方》療鼻不聞香臭方∶細(xì)辛,瓜蒂分等為末,以吹鼻中,須臾大涕出,恒能久自通。(今按∶《經(jīng)心方》∶瓜蒂二《效驗方》治鼻中不利干姜散方∶干姜(二分)桂心(一分)凡二物,合下篩,取如大豆許。以綿裹塞鼻中,藥行熱物,便去之。
《錄驗方》治鼻塞不得喘息皂莢散方∶皂莢(五分)菖蒲根(五分)凡二物,下篩,以綿裹塞鼻孔中,暮臥時著,良。
又云∶治鼻孔偏塞中,有膿血,此乃是頭風(fēng)所作,兼由蔽疾。宜服此散方∶天雄(八分,炮)干姜(五分)薯蕷(六分)通草(六分)山茱萸(六分)天門冬(八分)凡六物,冶下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
又云∶治鼻(烏貢反)有息肉,及中風(fēng)有濁濃汁出,細(xì)辛散∶文姜(四分)細(xì)辛(五分)皂莢(二分)椒(四分)附子(二分)凡五物,下篩以綿裹,如杏仁大,著鼻孔中,日一,五日濁膿盡。
《千金方》治鼻窒氣息不通方∶水三升,煮小薊一把,取一升,服之又方∶綿裹瓜丁末,塞鼻。
《范汪方》治鼻中多清涕方∶細(xì)辛(二分)椒(二分)干姜(二分)皂莢(一分)桂心(二分)凡五物,冶篩,和以青羊脂,裹以帛,塞鼻中,良。
《醫(yī)門方》療久鼻塞清涕出不止方∶附子(六分)細(xì)辛蜀椒(各八分)杏仁(四分)細(xì)切,以苦酒淹一宿,以成煉豬脂一升,微微煎之,三上三下,附子色黃,去滓,以綿裹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