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經(jīng)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yī)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熱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語。
查古籍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經(jīng)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yī)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熱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語。
《血證論》(公元 1885 年)清.唐宗海(容川)著。八卷。闡述氣血關系,血證的病機及其療法,極有心得。
太陰脾起足大趾,上循內側白肉際,核骨之后內踝前,上□循胻經(jīng)膝里,股內前廉入腹中,屬脾絡胃與膈通,俠喉連舌散舌下,支絡從胃注心中。
注:●足太陰脾經(jīng)之脈,起于足大趾之端隱白穴也。
●從隱白循指內側內肉際,大都穴也。
●從大都過核骨后,太白穴也。
●從太白循公孫穴商丘穴,上內踝前廉,三陰交穴也。
●從三陰交上□內循脛骨后,漏谷穴也。
●從漏谷交出厥陰之前,地機穴,陰陵泉穴也。
●從陰陵泉上膝股內前廉,血海穴、箕門穴、沖門穴也。
●從沖門入腹,屬脾絡胃,循行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xiāng)、周榮、大包等穴而上行咽喉,俠咽,連舌本,散舌下也。●其支者,從胃之絡,別行上膈,注心中,以交于手少陰心經(jīng)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