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宗金鑒》 生姜瀉心湯

    作者: 吳謙

    治傷寒汗出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痢者。

    甘草(炙)三兩 人參三兩 干姜一兩 半夏(洗)半升 黃芩三兩 黃連一兩 生姜(切)四兩 大棗(擘)十二枚,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注】傷寒汗出之后,余邪轉(zhuǎn)屬陽(yáng)明,心下痞滿硬痛不大便者,此其人胃素燥熱,因而成實(shí),攻之可也。今其人平素胃虛,兼脅下有水氣,即不誤下,余熱乘虛入里,結(jié)成痞硬不痛,胃虛不能消化水谷,則干噫食臭也。胃中寒熱不和,則腹中雷鳴下利也。名生姜瀉心湯者,其義重在散水氣之痞也。生姜,半夏散脅下之水氣。人參,大棗補(bǔ)中州之土虛。干姜,甘草以溫里寒。黃芩,黃連以瀉痞熱。備乎虛水寒熱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未有不愈者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