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三面刀

    拼音注音Sān Miàn Dāo別名

    金絲三七(《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帽辮七(《陜西草藥》),開喉箭、茶七(《陜西中草藥》)。

    出處

    《陜西中草藥》

    來源

    為毛茛科植物金龜草根莖。秋季采挖,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地林邊或林下。分布廣東、浙江、湖南、貴州、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甘肅、陜西、山西等地。產(chǎn)四川、浙江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走,具多數(shù)須根。莖直立,中空,有縱溝,高25~110厘米,上部密生灰色短柔毛。葉1~2片,近基生,1回3出復(fù)葉,具長柄;小葉有柄,卵狀心形,中央小葉長5~20厘米,寬4~18厘米,7~9掌狀淺裂,邊緣有鋸齒;側(cè)生小葉較小。穗狀花序細(xì)長,長10~25厘米,單一或分枝;花小,白色,直徑4毫米,近無梗;萼片4~5;雄蕊8~多數(shù);心皮1~2,無毛。菁莢果長約10毫米,具多數(shù)淺褐色種子。花期7~8月。

    性狀

    干燥根莖呈不規(guī)則的長塊形,多分歧成結(jié)節(jié)狀,長8~20厘米,寬1~2厘米。表面黑棕色或暗棕色,密布點(diǎn)狀須根痕,上面具多數(shù)圓柱形的莖基。體輕,橫斷面灰白色,有棕褐色放射狀排列的條狀物(木質(zhì)部)。

    性味

    《陜西中草藥》:"味甘苦,性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熱,活血,解毒。治咽喉干痛,跌打,勞損,風(fēng)濕腰腿痛,癤腫。

    ①《浙江天目山藥植志》:"祛瘀消腫,降低血壓。"

    ②《陜西草藥》:"治風(fēng)濕疼痛。"

    ③《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活血理氣,止痛。治咽喉干痛,勞傷,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錢;或浸酒。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咽喉干痛:三面刀一錢。嚼含口中,逐漸咽下。(《陜西中草藥》)

    ②治勞傷內(nèi)損:鮮金絲三七(切片)二至三兩,加白糖燉汁服。(《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③治勞傷,腰腿痛:三面刀、四塊瓦各二錢,紅三七、鈕子七各一錢,紅毛七三錢,白酒一斤。浸泡成酒劑,每日早、晚各服一酒盅。(《陜西中草藥》)

    ④治癤毒:鮮金絲三七加鹽搗爛敷患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備注

    本品在四川作升麻使用,商品稱"南川升麻"。參見"升麻"條。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蚌粉拼音注音Bànɡ Fěn別名蚌蛤灰(《千金方》),蜃灰(《綱目》),蚌殼粉(《本草述》),蚌殼灰(《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出處《日華子本草》來源為蚌科動物背角無齒蚌、褶紋冠蚌或三角帆蚌等貝殼制成的粉。取蚌殼洗凈,刮去黑皮,......
  • 《中藥大辭典》:蚌肉拼音注音Bànɡ Ròu別名河歪(《本草再新》),河蛤蜊(《吉林中草藥》)。出處《食療本草》來源為蚌科動物背角無齒蚌或褶紋冠蚌、三角帆蚌等蚌類的肉。全年均可捕捉。原形態(tài)①背角無齒蚌貝殼2片,呈具有角突的卵圓形,殼長約為殼......
  • 拼音注音Bànɡ Huā來源鴨跖草科紫萬年青屬植物紫萬年青Rhoeo discolor (L’Her.) Hance,以花葉入藥。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或?qū)⒒ㄕ艏s10分鐘,曬干。性味甘、淡,涼。功能主治清熱化痰,涼血止痢。用于肺燥咳嗽,咯血......
  • 《中藥大辭典》:蝙蝠拼音注音Biān Fú別名服翼(《爾雅》),天鼠、伏翼(《本經(jīng)》),飛鼠、老鼠、蟙蟔(《方言》),仙鼠(《爾雅》郭璞注),夜燕(《綱目》)出處《本經(jīng)》來源為蝙蝠科動物蝙蝠的全體。捕得后,去凈毛、爪、內(nèi)臟,風(fēng)干或曬干。生境......
  • 拼音注音Biān Fú Cǎo別名蝴蝶草、飛錫草、月見羅藟草來源豆科蝙蝠草Christia vespertilionis (L. f.)Bahn. f. [Lourea vespertilionis (L.)Desv.; Hedysa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