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吐后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fēng),脈緊頭痛「,文蛤湯主之」。
【按】
「文蛤湯主之」五字,當(dāng)在頭痛之下,文義始屬,當(dāng)移之。兼主之「主」字,衍文也。
〔問曰:病人脈數(shù),數(shù)為熱,當(dāng)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fā)其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shù),數(shù)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變?yōu)槲阜?,寒在于上,醫(y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問曰:病人脈數(shù)」,至「胃中虛冷故也」等句,已詳『傷寒論·陽明篇』內(nèi),錯(cuò)簡在此,且與脈弦者虛也,文義不屬。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虛〕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虛則傷脾之「虛」字,應(yīng)是「澀」字,當(dāng)改之。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采訇庁?fù)趺陽者,為順也?!?/p>
此條反微喘者死之下,有「少陰負(fù)趺陽者為順也」一句,文義不屬,其注已詳見『傷寒論辨脈篇』內(nèi),不復(fù)釋。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此條注詳見『傷寒論·太陰篇』內(nèi),故不復(fù)釋。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此條注詳見『傷寒論·厥陰篇』內(nèi),故不復(fù)釋。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此條注詳見『傷寒論·太陽中篇』,故不復(fù)釋。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諸病源候論》(公元 610 年)隋.巢元方著。五十卷。 共分 67 門、1720 節(jié),詳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吐后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fēng),脈緊頭痛「,文蛤湯主之」。
【按】
「文蛤湯主之」五字,當(dāng)在頭痛之下,文義始屬,當(dāng)移之。兼主之「主」字,衍文也。
〔問曰:病人脈數(shù),數(shù)為熱,當(dāng)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fā)其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shù),數(shù)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變?yōu)槲阜?,寒在于上,醫(y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按】
「問曰:病人脈數(shù)」,至「胃中虛冷故也」等句,已詳『傷寒論·陽明篇』內(nèi),錯(cuò)簡在此,且與脈弦者虛也,文義不屬。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虛〕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按】
虛則傷脾之「虛」字,應(yīng)是「澀」字,當(dāng)改之。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采訇庁?fù)趺陽者,為順也?!?/p>
【按】
此條反微喘者死之下,有「少陰負(fù)趺陽者為順也」一句,文義不屬,其注已詳見『傷寒論辨脈篇』內(nèi),不復(fù)釋。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按】
此條注詳見『傷寒論·太陰篇』內(nèi),故不復(fù)釋。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按】
此條注詳見『傷寒論·厥陰篇』內(nèi),故不復(fù)釋。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按】
此條注詳見『傷寒論·太陰篇』內(nèi),故不復(fù)釋。
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按】
此條注詳見『傷寒論·太陽中篇』,故不復(fù)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