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宗金鑒》 嘔吐噦下利第十七

    作者: 吳謙

    吐后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fēng),脈緊頭痛「,文蛤湯主之」。

    【按】

    「文蛤湯主之」五字,當(dāng)在頭痛之下,文義始屬,當(dāng)移之。兼主之「主」字,衍文也。

    〔問曰:病人脈數(shù),數(shù)為熱,當(dāng)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fā)其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shù),數(shù)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變?yōu)槲阜?,寒在于上,醫(y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按】

    「問曰:病人脈數(shù)」,至「胃中虛冷故也」等句,已詳『傷寒論·陽明篇』內(nèi),錯(cuò)簡在此,且與脈弦者虛也,文義不屬。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虛〕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按】

    虛則傷脾之「虛」字,應(yīng)是「澀」字,當(dāng)改之。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采訇庁?fù)趺陽者,為順也?!?/p>

    【按】

    此條反微喘者死之下,有「少陰負(fù)趺陽者為順也」一句,文義不屬,其注已詳見『傷寒論辨脈篇』內(nèi),不復(fù)釋。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按】

    此條注詳見『傷寒論·太陰篇』內(nèi),故不復(fù)釋。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按】

    此條注詳見『傷寒論·厥陰篇』內(nèi),故不復(fù)釋。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按】

    此條注詳見『傷寒論·太陰篇』內(nèi),故不復(fù)釋。

    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按】

    此條注詳見『傷寒論·太陽中篇』,故不復(fù)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