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宗金鑒》 蜘蛛散方

    作者: 吳謙

    蜘蛛(熬煎)十四枚桂枝半兩

    右二味為散,取八分一匕,飲和服,日再服,蜜圓亦可。

    【集解】

    尤怡曰:蜘蛛有毒,服之能令人利,合桂枝辛溫,入陰而逐其寒濕之氣也。

    問曰:病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別之?師曰:腹中痛,其脈當(dāng)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

    【按】

    腹痛有蟲,以洪大脈別之,未詳,必有缺文,不釋。

    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fā)作有時(shí),毒藥不止,甘草粉蜜湯主之。

    【注】

    蛔蟲,即今之人所名食蟲也。蛔蟲之為病,發(fā)作有時(shí),發(fā)則令人吐涎,心痛欲死,即服攻下毒藥,非積之痛,乃蟲之痛,故不能止也。主之甘草粉蜜湯者,以蟲得甘蜜而上,得鉛粉而殺,從治之法也。

    【集注】

    徐彬曰:發(fā)作有時(shí),謂不恒痛也,則與虛寒之綿綿而痛者異矣。毒藥不止,則必治氣治血,攻寒逐積之藥,俱不應(yīng)矣,故以甘草粉蜜主之。白粉殺蟲,甘草與蜜既以和胃,又以誘蛔也。

    李□曰:『靈樞』云:蛔動(dòng)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令人吐涎也?;咨先腚?,心在膈上,故心痛,須臾下膈,則痛止,故發(fā)作有時(shí)也。廉泉任脈穴名,在頷下骨尖中。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