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宗金鑒》 小建中湯方

    作者: 吳謙

    (見虛勞中)

    酒黃疸,或無熱譫言,小腹?jié)M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注】

    此詳申酒疸之為病也。酒體濕而性熱,過飲之人必生濕熱為疸病也。無熱,無外熱也;譫語、鼻燥,有內(nèi)熱也;小腹?jié)M,濕熱蓄于膀胱也;欲吐,濕熱釀于胃中也。其脈浮者,酒熱在經(jīng),先吐之以解外也;沉弦者酒飲在里,先下之以解內(nèi)也。

    【集注】

    李□曰: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頞中,故鼻燥也。

    夫病酒黃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

    【注】

    此詳酒疸之病,濕熱生也,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胃府熱也,足下熱,胃經(jīng)熱也。是其酒疸之證也。

    【集注】

    程林曰:夫小便利則濕熱行,不利則濕留于胃,胃脈貫膈下足跗,上熏胃脘則心中熱,下注足跗,則足下熱也。

    酒疸,心中熱,欲吐者,吐之愈。

    【注】

    此詳申酒疸宜吐之治也。酒疸心中熱欲吐者,謂胃中煩亂懊□欲吐,非吐之不能愈也。

    【集注】

    程林曰:后證熱深則懊□欲吐,今微熱則心中熱亦欲吐,病屬上焦,故吐之可愈也。

    酒黃疸,心中懊□,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注】

    此詳申酒疸宜下之治也。酒黃疸,謂因飲酒過度而成黃疸也。心中懊□欲吐,或自吐之而愈,或服梔子豉湯吐之而愈,皆可也。若心中懊□不欲吐,或心中熱痛,皆非吐之可愈,故以梔子大黃湯下之愈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